营造法式是由谁编纂的(世界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

营造法式是由谁编纂的(世界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

每当看到飞檐翘角、华丽典雅的中国古代建筑时,相信大家一定会油然而生发出赞叹和崇敬之情。中国古代建筑的华丽构造、精致典雅的设计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设计思想,处处体现着中国千年以来领先世界的科技水平,处处闪耀着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智慧。可是你知道吗?当你看到一座气势恢宏的古代建筑的时候,你是否想依据建筑的结构部件和风格特征,大致推断出它的建造年代呢?你是否想了解稀有的宋代建筑呢?今天和大家共同来掌握一些辨认宋代建筑的基本方法。

宋代建筑还有什么特点呢?这个就需要我们照本宣科去找答案了,我们说的“照本宣科”的“本”就是我们的宋代古建筑宝典《营造法式》。《营造法式》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建筑学著作,由北宋徽宗时期主管营造的将作监李诫编撰成书,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百科全书”。该书刊印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其体系严谨,内容丰富,书中几乎包括了当时建筑工程以及木结构制作的各个方面,与周代《考工记》和清雍正《工程做法则例》并称为“中国古代官方建筑的三大宝典”。

营造法式是由谁编纂的(世界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

确定宋代建筑的基本方法

从古代建筑的外立面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通常是那排列整齐,挺拔俊美的柱子。一般建筑屋檐下面的柱子我们称为檐柱,宋代建筑的檐柱通常由正门中间逐渐向两端升高,基本是每个柱子升高二寸,从远处可以看到屋檐边沿有明显的圆润的弧线,在古建筑术语中称为“升起”。

斗拱就是柱子与屋顶横梁之间,由方形木块和弓形构件组成的装饰华丽的建筑部件,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技术最复杂、最精美的建筑构件。宋代斗拱排列比较疏朗,不像清代那样繁杂,基本是两个柱子之间为一朵斗拱有时也可以没有。宋代斗拱为主要的承力构件,用材扎实,构件繁杂严密。明清以后,随着制砖技术的进步,古建木构的承重部分由砖墙来替代,明清斗拱逐步简化为数量繁多、外形小巧的装饰构件。宋代柱子与斗拱的高度比例约为2:1,远视给人一种庄严稳重之感。

横梁是古建屋顶上部支撑屋内立柱,南北走向的木质承重构件。宋代横梁的截面比例接近3:2,外形匀称美观;而明清横梁的截面比例多为1:1,外形粗壮拙笨。宋代横梁的最佳比例无论从外观审美和西方的黄金分割的角度,还是力学上的抗弯能力,都是最符合现代材料和力学要求的。

远远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屋檐曲线、微微起翘的屋角,色彩华丽的琉璃瓦,屋顶永远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显著、最引人瞩目的地方。宋代建筑的屋顶用的是“举折”法设计,而明清历代则用的是“举架”法,通俗地讲就是宋代古建筑的屋顶较为宽大,出檐深远,屋顶正脊较短、屋顶鸱吻(正脊两端的瑞兽)曲线优美多为鱼尾,整体远观没有明清建筑的陡峻。

彩画又叫彩绘,是古代建筑及构件上色彩最丰富、最让人流连忘返的艺术内容,雕梁画栋这句成语足以证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雕饰彩画的发达和辉煌。宋代彩画多用叠晕画法,使颜色过渡自然变化柔和,表现出淡雅的特点。彩画风格为五彩遍装、辗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解绿装、丹粉刷饰等色彩清秀、婉约素雅的特点,不同于明清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的金碧辉煌、色彩绚丽、题材多样的形式。

北宋建筑的典范

目前在中国国内存世的宋代建筑非常少,除河南省嵩山少林寺的初祖庵和福建福州华林寺大殿外,其他基本都集中在山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被国内专家称为最接近《营造法式》文本的泽州县崇寿寺释迦殿。

崇寿寺,位于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西郜村东端。始建于北魏,唐开元七年(719年)予以重修,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称今名。宋宣和元年(1119年)重建,金、元、明、清屡有修葺。2019年10月7日,泽州崇寿寺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整个寺院建筑布局规整,整体呈中轴对称,山门内有天王殿,两侧有钟鼓二楼,中为释迦殿,东西配殿奉地藏、观音及十八罗汉,后为雷音殿。整个庙宇中文物价值最高的就是中院的宋代古建释迦殿,其殿身面阔(东西)、进深(南北)均为三间,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屋顶为单檐歇山顶,顶上以布瓦覆盖,檐柱有侧角升起。檐下斗拱排列疏朗,柱头(檐柱上)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计心造。补间(两柱之间)无斗拱,仅在柱头枋位置隐刻一斗三升,整体保存情况完好。对照古建名著《营造法式》,释伽殿的斗拱和梁架等有明显的北宋建筑风格特征,此外前檐石柱上有北宋宣和已亥(1119年)题记佐证,宣和为北宋徽宗第六个年号,檐柱作为古代建筑的主要承载房屋受力的构件,一般是很难予以更换的,石质檐柱更是坚固无比经久耐用,因此释迦殿毫无疑问是宋代的古建原物。崇寿寺释迦殿作为宋代建筑的典范,对于我们解答《营造法式》中的一些难解术语,增加对宋代建筑的了解,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此外借助稀有的高平宋代开化寺壁画和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古代绘画作品对我们理解宋代古建也有很大的启发帮助。相信根据以上几点古建科普知识,大家对宋代建筑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希望以此为契机在增强我们古建筑知识的同时,提高我们关心和保护古建的意识,让更多的精美的古代建筑能够得到保护传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Q邮箱:3628405936@qq.com 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