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提出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的意思和故事简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孔子的大名在我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我国著名的大文豪,其儒家思想影响至深,直到现在都还在为中国人所学习。

谁提出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的意思和故事简述)

除了儒家思想以外,他还给后人们留下过许多传世的作品,比如人们所熟悉的《论语》一书,就是孔子的后人们根据孔子的言行而整理出来的一篇处事著作。

在《论语·述而篇》中,曾经写过这样一句世人皆知的句子,那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和人相处,就一定能够在别人身上学习到东西,对于那些好的方面要积极吸收,而对于那些不好的方面就与自己进行对照并且积极改正。

孔子这样说,绝对不只是说说而已,因为在有关于他的记载当中,孔子就曾经因为一个七岁孩童对于“天上有多少颗星”的回答,而拜了这个孩童为师。

在了解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之前,还要先了解一下孔子这个人

01孔子其人

孔子本名为孔丘。

谁提出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的意思和故事简述)

他出生于一个富庶的贵族家庭之中,虽然是庶出,却也不愁吃穿。

可惜,在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便去世了,当家的正房嫌他碍眼,直接将孔子给赶出了家门,他从此过上了清贫的生活。

尽管如此,孔子始终“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艰苦生活的同时对做学问始终坚定执着。

终于,在十几年的努力之下,他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学富五车之人。

因为自身的才能,他得到了鲁昭公的赏识,进入了鲁国做官。

在这期间,孔子认识了一个叫作郯子的人,两个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为了好友。在郯子的启发之下,孔子萌生了创办学校的念头,并且很快将其落实,在鲁国办起了自己的私人学校。

可惜,由于后来鲁国发生了内乱,孔子不得不逃跑到了齐国,他的学校自然也就没能继续下去。

谁提出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的意思和故事简述)

后来,即使他又回到了鲁国,也因为和当时的官员们理念不和,而始终没能融入进鲁国的官场。

这样的生活让孔子一度十分矛盾,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他四十岁的时候。

那一年,他终于做出了一个影响自己一生的决定,那就是出仕,以教学和修经作为自己接下来要做的工作。

或许是终于看清了未来的人生方向,所以孔子将四十岁当作一个分水岭,称这个年龄为“不惑”。

02 拜七岁小孩为师

五十五岁的时候,孔子再一次取得了一个伟大的成就,他带着他的学生们四处游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儒家学说传播出去。

谁提出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的意思和故事简述)

这让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最终成为了春秋时期一位无人能超越的大文豪。

儒家学说有多么重要呢?

看看其中的代表作《论语》便知道了,这本书记录了许多孔子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通过最简单的语言,表现出了实践当中获得的许多真理。

而人们十分熟悉的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出自《论语》的书而篇。

值得一提的是,这句哲理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孔子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当中得来的道理。

那是孔子在进行游学的时候,有一次他经过了一片农田,看到了一个小孩正蹲在田边玩耍,并且将泥土堆积成了城池的样子。

孔子的马车过去,小孩子却和没看到一样,没有做出任何躲闪的举动。

这让孔子有些惊讶,忍不住下车问他为什么不躲开。

谁提出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的意思和故事简述)

让他没想到的是,小孩子给出了一个十分不一样的回答,他说:“从来都是马车遇到城墙后绕道走,还没有城墙遇到马车反而被拆除的情况。

这个回答让孔子对他刮目相看,当即觉得这个孩子不一般,所以他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想要考一考这个孩子。

于是,孔子和这个孩子打了个赌,表示他们两个各出一道题考察对方,如果有人没有答上来,那么就要拜另一个人为师。

小孩对此很有兴趣,欣然答应了孔子的要求。

于是,孔子便向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他问道:“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天上的星星,那你知道星星一共有多少颗吗”?

谁提出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的意思和故事简述)

这个问题很明显是个陷阱,毕竟“星星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别说是在春秋时期了,就连现在都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

其实,孔子也不是要一个确切的答案,他只是想看看这个孩子会给出怎样的回答。

事实证明,这个孩子的思维的确很独特,他给出来的答案是:天上的星星有一天一夜那么多。

这个答案虽然不是精准的,但是已经能展现出他不一样的思维逻辑了。

后来孩子提出的问题更是印证了这一点,他问孔子的问题是:“脸上的眉毛一共有多少根”。

孔子被他问得一愣,好半天都没能想到答案。

他惊觉这个孩子的智慧非常人能及,所以欣然接受了自己输给他的结果,并且心甘情愿地拜了这位七岁孩童为师。

谁提出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的意思和故事简述)

这个故事成为了发生在孔子身上十分经典的一件事,和《两小儿辩日》有着同样的知名度。

03 总结

现代对于这件事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有很多人都认为,孔子大可以争一个输赢。

可孔子当时之所以没有这样做,只是因为他在小孩身上学习到了一定的东西,悟出了一些道理,所以出于圣人的豁达之心,拜了七岁孩童为师罢了。

当然,不管孔子是如何想的,他都身体力行地为人民展示了什么叫作“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

谁提出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的意思和故事简述)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也正是因为他用很多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为后人们讲道理,展现了做学问所应当有的精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Q邮箱:3628405936@qq.com 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