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是公元多少年(一枚康熙币值多少钱)

改革一般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通常一个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令作战时,改华夏传统长裙、长袖服装为胡人紧凑短衣、长裤,即“胡服骑射”,因为胡人服饰多为动物毛发皮革所制,故而有了“改革”一词,意为:变革,革新。“推陈致新”一直都被各朝代,看作治理国家的举措。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改革”,不是一个多么新鲜的话题。

康熙年间是公元多少年(一枚康熙币值多少钱)

当然,清朝也不例外,自康熙开始,就“赋税”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

康熙年间是公元多少年(一枚康熙币值多少钱)

但是,结果如何呢?

康熙,并不是一个雷厉风行的“革新派”,他更看重的是“政治”稳定。但是,国家出现的种种危机,如:土地兼并严重、流民泛滥,让他不得不重视这些不安定的因素。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永不加税”,来解决国家税收流失问题。

这项政策是一个“创举”,但是,在推广初期,阻力很大。到了后期,更是走向了反面,让原本“减轻负担”变成了“变本加厉”。这项政策的最初出发点,是以“现今”的人丁数为征收钱粮的上限,以后人口即使增加,赋税也不增加,等于是个固定的“数目”。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官方在册的“人丁数”远远小于实际人口量。大家为了“逃税”,宁愿做“黑户”,打“黑工”,甚至,连开荒都不可能。因为,在当时,开荒也是需要“纳税”的。于是,就造成了奇怪的现象:一边是大量的土地无人耕种,一边是无土地无户口的“黑户”。

康熙年间是公元多少年(一枚康熙币值多少钱)

当然,也催生了一小群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享受兼并土地及“廉价”黑户的红利,由于,自身家庭人口数量不多,相应承担的赋税和其真实资产并不匹配,这也是导致国家财政收入降低的原因之一。这个问题直接威胁到国家的根本,于是,康熙决定来一场改革。

由于,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每家每户,操作层面难度很大。康熙也很犹豫,因为这样的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地主们”。康熙五十五年,他低调的同意了广东作为试点。这项政策的指导思想是“以田为经,以丁为纬”,同时,征收田税和丁税,也就是“摊丁入亩”。

作为试点的广东,“每地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不久,又加上了四川,“田载丁而输纳,丁随田而买卖”,两省的试点都很成功。不过,直到雍正登基,这项政策依旧处于试验阶段。雍正对此也很犹豫,是继续进行呢?还是找个时间真正推广?

对此,直隶巡抚李维钧提出建议:“可在天子脚下首先推广。”雍正并没有答应,在他看来,时机尚未成熟。但是,他还是让户部讨论这个办法是否可行。户部讨论后,觉得此法可行,建议朝廷应该批准。于是,公元1724年,直隶开始推行“摊丁入亩”。有了表率,就不乏跟随者。

康熙年间是公元多少年(一枚康熙币值多少钱)

到雍正十三年,包括:直隶、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等13个行省基本实行“摊丁入亩”。

康熙五十年的时候,确定全国人丁数—2460万、全国丁银数—335万余两为基数,摊到各地的田赋中。将人头税和土地税合二为一的“摊丁入亩”,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农村的无田贫民和城市平民。他们由此不用再“缴税”了,流民现象大为扭转,人口数量猛增。这是该政策带来的第一利好,有利于国家安定。

还有一个阶层,也无意中成了这项政策的受益者,他们是:城市的中产阶层。由于,没有田产,之前的徭役也就成为历史。而农村的缙绅大户,却在这场改革中,成为“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在此之前,缙绅及有功名的人,如:秀才、举人等,享受国家福利,又不用服徭役或缴纳丁税。

政策颁布后,他们要开始承担徭役,并且,是以货币的方式。也就是说,“摊丁入亩”这项政策,打破了之前赋税负担的阶级界限。减化了纳税制度,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由于,该政策,只和土地挂钩,和人口无关,也提高了征税效率,于是,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溢额”现象。

这项政策带来的另一个变革,就是政府要到市场购买劳动力。摊派徭役被取消,“雇役制”被推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无地农民的再就业机会。然而,利益上的“冲突”势必带来反抗。这些地主们,不会心甘情愿多掏银子,于是,采用群体“示威活动”给政府施压,让政府暂缓执行,还真奏效。

康熙年间是公元多少年(一枚康熙币值多少钱)

当然,也有粗暴“镇压”者,湖北钟祥县农民由于不满赋税增多,在当地的武当宫集会,遭到知县王世经的暴力驱散,导致落水溺亡百余人,一时轰动全国。地主们认清形势后,积极采取对策,将自己的“负担”,转嫁给租佃户们。到头来,那些无地、不得不租用田地为生的农民成了这项政策的实际负担者。

除此,雍正又进行了另一项改革——“耗羡归公”。

当时的财政体系,依靠“起运存留”,康熙中叶之前,地方的“存留”比例极低。到道光年间,这个比例依然低于25%。地方如果要动用财政经费,就要申请。“奏销”这种预决算核销制度,决定了中央财政“垄断权”,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所需资金,并没有被纳入中央财政的预算,必须自筹。

这就带来了极大的弊端,“横征私派”公开化,从地方到中央,大家集体依靠“灰色收入”创收。皇帝也只能“听之任之”。年羹尧就提出以制度化的形式,“火耗归公”,但是,康熙不愿意打破既有的“和谐”。大家都默认“征收耗羡”,只是谁也不点破。

雍正最初也是反对此种做法,但是,鉴于现实的“顽固”,他只得退一步,考虑以缓和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耗羡归公”于是出台,将征收“明面化”,以省为单位统一管理,一则、可以贴补官员作为养廉银,二来、作为办公经费。到了雍正二年(1724年)七月,“耗羡归公”及养廉银制度全面推行。

康熙年间是公元多少年(一枚康熙币值多少钱)

效果立显,各地火耗的征收比率明显下降。原来,直接进自己的口袋,现在,还要从“公家”那转一圈才能拿到,所以,大家的干劲明显不足。官员们的养廉银,往往是年薪的十数倍、甚至是数十倍,有些特殊岗位能高达130多倍,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官员们的敛财欲望。

各地办公经费也充实了,手中有了资本,也就可以做出一些政绩。这项政策的重点,在于“养廉银”的设立,和官员们的利益要害吻合,所以,执行阻力远低于“摊丁入亩”。原本不上台面的进账,成了一项合法收入。可是,随着地方官员收益剧增,京官也想分一羹。

到了乾隆时期,不仅京官,军队也开始养廉银,由财政补贴。由此,却带来了更大的弊端,官员的胃口越来越大,各地的苛捐杂税,甚至,会直接以“耗羡名义”征收,老百姓的负担更重。

康熙年间是公元多少年(一枚康熙币值多少钱)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曾总结“积累莫返之害”:历史上的每一次税费改革,短期内可见成效,时隔不久就会反弹,原本被合一的“庞杂税费”,会再度重现,由此,推高实际税费。后人称之为“黄宗羲定律”。有史学家例举历史上著名的税改,来阐述这个定律。如:王安石免役钱法、倪元璐税法等,他们采取的方式,都是简化和合一税费,但是,结果却出现更复杂、更高额的税费。

“摊丁入亩”和“耗羡归公”这两项改革措施,也都是用“简化”和“合一”来解决税费问题,最后的结果,依旧没有逃脱这个定律。由此,也可得出结论,改革不是简单的“简化”和“合并”,如果,不能从制度的根本动手术,只会让此顽疾更加“倔强生长”,最终,可能“无法根治”。康熙和雍正,不是没有看到税赋制度的“腐朽”,但是,为了官场的整体利益,注定他们只能选择这个“权宜之策”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Q邮箱:3628405936@qq.com 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