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写法变了(尴尬以前是九字旁吗)

前几年,网上忽然有人爆出了一条小心,说我们一直读的“尴尬”其实并不读ganga,而是读jianjie,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有的调侃此人读字只读半边音,有人认为这个人哗众取宠。但此人掷地有声,给出了证据,说台湾教育部门在新编的网络词典中,“尴尬”就是标注了jianjie。这下所有人都“尴尬”了,到底这个词读什么呢?

尴尬写法变了(尴尬以前是九字旁吗)

01

“尴尬”的由来

尴尬写法变了(尴尬以前是九字旁吗)

“尴尬”一词,从结构上来说,都是声母相同,韵母相近,也被称为“双声连绵构词”。这类的词有很多,比如辗转、仿佛、抽搐、踌躇……这类词,有的可以单独拆分来分析,比如辗转,单独的任何一个词都可以拿出来,而且有其意思。但像尴尬这类词就没有办法拆分看,因为单独的任何一个词,好像都没有意义,必须组合到一起用才行。

“尴尬”一词最早的由来,是《说文解字》中对两个字的解释:

“尲,不正也。从尣兼声。”“尬,尲尬也,从尣介声。”

从《说文解字》中看出一个问题,让“尴尬”比较尴尬的是,两个字的形旁最原始的写法是“尣”。只是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篆书变为隶属,又变为楷书,慢慢地形成了一些小的变化。

当然,在这两个词的由来还有用一种说法,那就是在《说文解字》中只有对“尬”这个字的解释,而没有“尴”这个词条。

而“尴”这个词条单独被拿出来解释是出现在宋朝,由官方编撰的韵书《大宋重修广韵》中。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正确,从古至今,这两个字就好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从来没有分开过,一直被放在一起使用。

下面说回这两个字的读音,在《大宋重修广韵》中对“尴”的解释,和《说文解字》中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尬”这个解释中,《大宋重修广韵》中是这么说的:“尴尬行不正,尴音缄。”而在中古汉语中,“尬”这个词的标注为“古拜切”,读出来为介。

从上古汉语一直发现下去的话,我们会发现,“尴尬”的读音应该是缄介(jianjie),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会读“ganga”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这个词的读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2

被人摒弃的“尴尬”

尴尬写法变了(尴尬以前是九字旁吗)

通过翻阅一些古代书籍,会发现“尴尬”这个词出现的几率很少,出来一些专门讲解汉字的书籍或韵书外,这两个词几乎销声匿迹。看来,这个单词在古时候,就不太受人待见,处于尴尬的地位。

但俗话说,车到山前已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元朝之后,随着通俗文学兴起,“尴尬”一词忽然成为了香饽饽,出现频率陡增。

我们都知道明朝冯梦龙编撰的一本书胡,叫《喻世明言》。这本书就是脱胎于元朝话本《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在里面就有这样一段话:

“我儿,礼有经权,事有缓急。如今尴尬之际,不是你亲去嘱咐,把夫妻之情打动他,他如何肯上紧。”

再比如,我们很熟悉的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第十回里也有这样一段话:

“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在我这里请管营、差拨吃了半日酒。”

不止通俗文学,我们都知道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在元朝很多曲中也都用到了“尴尬”一次。如我们很熟悉的《琵琶记》,就有这样一段戏文:

“能吃酒,会疃斋。吃得醺醺醉,便去搂新戒。讲经和回向,全然尴尬。官人若是有文才,休来看佛会。”

再比如吕止庵《双调·风入松》:

“半生花柳稍曾耽,风月畅尴尬。付能巴到蓝桥驿,不堤防烟水重淹……几度泪湿青衫。”

我们都知道曲牌讲究押韵,而元朝因为说的是阿尔泰语系的蒙语,很多会使用倒装句,因此“尴尬”会读作“尬尴”。而若是需要和上述其他词起到押韵,“尴尬”一词理应读作jianjie才对。

那么,一开始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的这个词,说“尴尬”应该读jianjie,没有错啊。那怎么如今会读成ganga呢?接下来,就是一股神秘的读音力量粉墨登场的时候了。

03

中国最勤快的人闪亮登场

尴尬写法变了(尴尬以前是九字旁吗)

中国人哪里的人最有经常头脑、哪里的人最勤快、哪里的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当你问出这几个问题时,相信得到的答案都会一样——浙江人。或者更细致一点——温州人。

全世界无论你去到哪里国家,都会遇到在那里做生意的中国人,而当你和他们一聊天时,就会发现他们一口的吴音,也就是江浙一带的口音。也正是因为无处不在的浙江人,让吴音也成为中国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我们再说回“尴尬”这个词,若是你去到吴音区,和他们聊天,就会发现他们读“尴尬”这个词,和ganga这个音很相似。例如苏州话是读keka,温州话读kaka。这对“尴尬”一词的转变有什么重大的作用吗,还是说只是一种巧合呢?

在上文我们说过,“尴尬”一词的用法在古代并不多,可以说除了单独讲解汉字的书以外,几乎没有人使用这个词。它真正兴起时始于元朝,在曲牌和通俗文学小说中被用到。

但我们都知道,真正的通俗小说兴盛是在什么朝代?明清两朝。而从这两个朝代的通俗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里面的对话很有地方色彩。也就是说,很多语句都是用的乡音,也就是当地方言。而“尴尬”一词,用的最多的地方,也正是吴音区。

清朝有一位著名的训诂学家叫段玉裁,他编撰了一本叫《说文解字注》的书,在里面写道:

“苏州俗语谓事乖刺者曰馗尬。从尢,兼声。古咸切。七部。”

段玉裁在他的这本书里明确说明,尴尬一词是苏州人表示乖刺的意思。在这里,忘记告诉大家,段玉裁是苏州金坛人,本身也是吴音区的人。他自己认为“尴尬”一词都是苏州人专用的词,可见当时这个词使用的范围也并非很广泛。

吴音的演变和北方语言的演变很不一样。我们现在还有好多人说古诗词有的不押韵,是因为读法不对,应该用吴音读,那样即好听又押韵。

上文我们说过,在苏州音中,尴尬读为keka,温州人读为kaka。而在汉语的演变中,吴音也没有按照北方那样,对读音按照汉字来进行拆换,而是用北方相近的音直接替换。因此,也就有了我们现在ganga的读音。

总结

尴尬写法变了(尴尬以前是九字旁吗)

通过我们对“尴尬”这个词的追溯,以及演变的分析。会发现其实这个词真正的读音确实应该是jianjie,而ganga的读法是在演变过程中的俗音。但读着读着,俗音就取代了真正原本的读法,成为了流行。

其实这种俗音转变的还有很多,并非我们强行转换来混淆视听。例如我们都知道的一种菜——芥菜。我们现在读为jiecai。其实,最早“芥”这个字的读音是gai,这个读音是引用广东人的读法。但随着转变,现在的普通话中,这个字读为了jie。

通过我们上述对于“尴尬”的分析,大家会发现,语言其实很有意思,不仅读音一直在演变,连单词的意思也会在演变过程中产生微妙的变化。可见,汉语是一项多么博大精深的语言,而在学习这门语言中,只要我们认真去专研,就会发现它的美妙。而当你沉入其中时,妙!不可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Q邮箱:3628405936@qq.com 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