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称为梅妻鹤子主要人物是谁(梅妻鹤子是谁的家庭状况)

最近很多小伙伴都很关心:梅妻鹤子是谁的家庭状况以及背后称为梅妻鹤子主要人物是谁这个问题,经过小编整理各方面的资料,现做如下总结。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就有着“出世”和“入世”这样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有的人想的是,“学而优则仕”,将自己的才学展现给世人,建立一番功业;

有的人想的则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愿意将自己的才学用于追逐功名利禄,选择隐居山林,孤芳自赏。

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就有一位文人在面临着是求取功名、建功立业还是隐居遁世、自得其乐,这一自古以来便是两难的选择时,发出了“荣显,虚名也;供职,危事也。

怎及两峰尊严而耸列,一湖澄碧而画中”的慨叹,随后便在西湖孤山之上隐居不出,至死不再入世。

这位淡泊名利的清高文人正是被后人一直传颂,有着“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传奇故事的林逋。

背后称为梅妻鹤子主要人物是谁(梅妻鹤子是谁的家庭状况)

少年求学,遁世孤山

林逋出生于北宋初年的杭州,自小父母双亡,身世十分凄凉,而与许多文人书生自小立志通过科举考试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愿景不同。

虽然家境困苦,林逋却从小就立志高远,留心于诗书却无意以此逐利,对世人争相追逐的功名利禄不屑一顾,很早就展现出自己淡泊名利的一面。

少年时期的林逋出于对诗文古籍的热爱,曾经离开家乡外出游历江湖,通过四处拜师访学和自己刻苦钻研,最终“通经史百家”,学问有成,有着极高的文学素养。

然而,满腹经纶的林逋却在学成之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家乡,在杭州西湖旁的孤山结庐隐居,彻底告别了外面的花花世界。

那么,林逋究竟为何会停止四处游历,选择就此安定隐居呢?

这固然是由于林逋已经学问有成,似乎没有再外出游学的必要,而更为令人唏嘘不已的原因是,林逋的彻底隐居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背后称为梅妻鹤子主要人物是谁(梅妻鹤子是谁的家庭状况)

家国情怀,遭到打击

林逋由于的确对功名利禄丝毫不感兴趣,也无心在名利场上摸爬滚打,所以早早地就打消了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博取功名的念头,然而满腹经纶的林逋,眼界开阔,见识不凡。

对于自己国家的前途命运其实也十分关注。他后来的朋友梅尧臣就深知林逋的赤子之心,曾经评价他“其谈道,孔孟也;其语近世之文,韩李也。”

尽管性情疏阔,但林逋依旧有着家国情怀,盼望国富民强,因而早年四处游历的林逋,其实也十分关注时局变化。

景德元年,北方的契丹南侵宋朝国土,皇帝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坚持和劝说下同意御驾亲征,一度到达前线澶州指挥作战。

据说,还在四处游历的林逋得知宋辽发生战事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身穿戎装北上,直奔前线,也想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在奔赴前线的路上,林逋又得知了因皇帝御驾亲征而士气高涨的宋军一举射杀了辽军主帅萧挞凛的消息,感到十分自豪兴奋。

于是欣然写下了“气为傍观胜,言因决胜夸”这样的诗句,夸耀宋军将士的英勇无畏,此时的林逋还对战事的发展态势十分乐观,丝毫没有预料到即将发生的巨大变故。

在大好局势的面前,性格怯懦的宋真宗却未能乘胜追击,反而选择与辽国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以宋国每年向辽国进贡三十万岁币的代价,换取了一份极其屈辱的“和平”。

消息传开后,宋朝的有识之士都为之扼腕叹息,林逋更是对此感到愤愤不平,对朝廷丧失了信任。如果说宋真宗选择在局势占优的情况下对辽议和使得林逋倍感愤懑不平的话。

那之后所发生的事情则让林逋彻底失去了对朝廷的信任,由此更加坚定了林逋隐居山林、避世不出的想法。

背后称为梅妻鹤子主要人物是谁(梅妻鹤子是谁的家庭状况)

目睹闹剧,心冷遁世

为了挽回因为议和而损失的威严,同时也是为了极力塑造出国泰民安的景象,宋真宗与懂得逢迎的大臣们相互配合,吹吹打打地上演了一出“天书”降临、泰山封禅的滑稽闹剧。

原来,在古代的儒家学说中认为,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泰山山顶是距离天上最近的地方。

而皇帝作为人间最高的统治者,是“天子”,如果建立了丰功伟业,皇帝则可以前往泰山进行“封禅”,向上天夸耀自己的功绩。

按理来说,要想达到封禅的条件,必须是在创立了足以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之后,再借助祥瑞降世的名头。

比如一统六国的秦始皇、击败匈奴开疆拓土的汉武帝等,都是在功成名就之后进行了封禅,应该说,这些帝皇前往封禅,的确是实至名归的。

然而,以宋真宗的所作所为,他虽然不是什么昏君暴君,却也远没有建立如同秦始皇、汉武帝一般的历史功绩,当然是没有前往泰山封禅的资格的。

然而,为了挽回自己因缔结澶渊之盟的颜面,宋真宗还是寡廉鲜耻地进行了泰山封禅。

首先,宋真宗命人假造“天书”出现在泰山上的假象,而所谓的“天书”其内容则不吝赞美之词,肉麻地夸耀宋真宗的“文治武功”。

于是,随后跟进的大臣们则纷纷上书请求宋真宗前往泰山封禅,就这样,宋朝君臣藉此上演了一出劳民伤财的“天书封禅”的把戏。

林逋在北上驰援前线无果后,又耳闻目睹了宋真宗进行的泰山封禅仪式,林逋因此深深体会到朝廷的荒唐无能,奸臣文人的逢迎无耻,心中受到了莫大的刺激。

本就已经对功名利禄毫无恋栈之心的他,一腔热血也由此变得冰冷,最终选择了回到家乡杭州的孤山上隐居不出,告别了纷纷扰扰的红尘。

心灰意冷,遁迹孤山

心灰意冷的林逋来到西湖孤山上隐居遁世,对眼前繁华纷扰的西湖视若无睹,过着与世无争、清静淡泊的日子。

那么,林逋所选择的孤山环境如何,他为何会选择在与繁华纷扰的杭州城近在咫尺的孤山上隐居呢?

孤山地处西湖北面的湖中,东接白堤,西连西冷桥,由于独立在湖中,显得孤峰耸立,因此被人冠以孤山之名,林逋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对于孤山自然是十分了解和喜爱的。

对于林逋而言,自小就在杭州长大的他对于孤山显然比其他的名山大川更有感情,而自己隐居于孤山之上,既能欣赏到西湖美景的湖光山色,又能在一个自己早已习以为常的环境里聊此余生,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于是,出走半生后,时年四十余岁的林逋回到家乡,结庐于孤山北麓,这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背后称为梅妻鹤子主要人物是谁(梅妻鹤子是谁的家庭状况)

逍遥度日,梅妻鹤子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这样描绘西湖:“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坐落于西湖美景之中的孤山自然是兼具这些秀丽景色的特点的。

更为难得的是,与游人纷至沓来的西湖相比,当时的孤山却依旧荒凉冷僻,行人罕至,因而恰好给林逋一个安静自在的隐居环境。

林逋身处繁华之侧,却对身旁的繁华热闹不屑一顾、视若无睹,可以说真正做到了陶渊明所说的“心远地自偏”,是一个货真价实的隐士。

为了点缀隐居生活,林逋在孤山上种植了以清高自洁而备受文人墨客称道的梅花,并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样的咏梅名句,尽显其宛如梅花的傲然风骨,隐居后,林逋或是闭门攻读诗书,或是兴之所至泛舟游湖,垂钓放歌,过着十分逍遥自在的生活。

而为了应付不时来访的朋友们,林逋就养了一只白鹤,取名为“鹤皋”,每当林逋外出采药或是钓鱼之时,如果有客人来访,那么已通人性的白鹤就会飞来找到自己,自己看到后就会回家待客。

有人好奇地询问林逋为何不娶妻生子,林逋则傲然地回答说,自己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因此被人称为“梅妻鹤子”。

而令人为之折服的是,林逋不仅有着隐居的情怀与风骨,同时也对自己的隐居生活有着精巧的计划。

清贫自守,以梅为生

要知道,林逋出身于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环境,父母又在他早年时相继离世,而林逋一生又未尝留意过功名利禄,家中积蓄相当有限,那么,清贫的林逋是如何维持自己隐居不仕的日常生活的呢?

原来,林逋在自己隐居孤山后,适时地在孤山上种下了一批梅树,这固然有为自己雪天赏梅的打算。

与此同时也是希望借此能够解决自己的日常开支,当梅树结出梅子以后,林逋摘下梅子放入罐子,以一罐梅子换来的银两作为一天的开支。

一罐梅子换来的银钱无疑是十分微薄的,林逋却已经对此感到满足,与同样隐居山林的陶渊明相比。

林逋没有像陶渊明一样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农家生活,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维持着自己的生活,两人的生活可谓各有千秋。

背后称为梅妻鹤子主要人物是谁(梅妻鹤子是谁的家庭状况)

足不出户,才名远播

林逋自从在孤山上结庐隐居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到红尘中踏足,因此,林逋日复一日地在孤山上在过着悠然自得的日子,足不出户二十几年。

然而,林逋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虽然已经隐居山林,却仍然无法彻底隔绝红尘纷扰。 以林逋的才气和品性情操,自然成为了不少文人墨客的偶像。

他们仰慕于林逋的才情与不凡文采,纷纷来到孤山拜访,林逋对此倒也做到了泰然自若,既不刻意避开以对外彰显出自己的清高,也不会巴结讨好当中的官宦子弟,相当的淡定从容。

而当有来造访的客人在攀谈后被他的才学折服,劝他出仕为朝廷效力时,林逋则总是婉言谢绝,坦言“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林逋曾与号称“文章太守”的范仲淹交好,相互之间都曾作诗唱和;就连大文豪苏轼也对林逋的诗文、人品赞誉有加,认为林逋“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

黄庭坚则对林逋的书法推崇备至,不但“高绝过人”,而且见到后“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由此可见,北宋当时的文坛才子对林逋的诗词、文章、书法都推崇备至,使得林逋虽然隐居山林不出,却越发地才名远播,那么,为何如今的我们却只能发现林逋少量的作品流传于世呢?

诗词文章,无心保留

林逋流传至今的作品不多,但几乎都得到了极高的赞誉,著名的词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把林逋的《少年游》奉为“咏草三绝”之一。

林逋的《山园小梅》更是被历代文人均视为不可多得的咏梅佳作,然而,与同时代的文人相比,林逋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却十分稀少。

原来,林逋的作品难以流传的根本原因竟然是他自己刻意为之,林逋在隐居山林期间。

兴之所至就会写下诗文抒发自己的心怀,却对自己的作品并不如何珍视,林逋对自己的作品处理得相当随意,基本上是“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如此怪诞不经的态度自然引起当时人们的疑问,曾经有人这样问他:“何不录以示后世?”林逋对此淡然地回答说:“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原来,林逋将隐居避世的情怀一以贯之,不仅不想以自己的才学求取功名利禄于当世,甚至不想留下作品为自己博取什么生前身后名。

面对林逋这样一种淡然处之的隐居态度,人们既感到佩服,也感到惋惜。

有心人会刻意抄录一些林逋生前的诗词文章,这才让他的部分作品得以流传后世,只不过对于林逋而言,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大可不必的。

背后称为梅妻鹤子主要人物是谁(梅妻鹤子是谁的家庭状况)

惊动朝廷,拒绝官爵

随着林逋的名气越发显赫,朝廷内外的文人墨客都对他赞誉有加。

这样一来,林逋的才名自然而然就传入了朝廷,宋真宗得知林逋的才名后,也对他十分欣赏,有意请他来教太子读书,下诏赐他官爵。

然而,早已决心遁世的林逋已经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断然拒绝了朝廷的册封,推脱说自己才疏学浅,不堪大用,这样一来,林逋的名声就更大了,人们也越发佩服于他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

尽管得到了这么多的关注度,由于林逋清高地拒绝了别人对他的经济扶持,他的生活依旧十分清苦,不过林逋却十分满意。

对林逋而言,他既不求高官厚禄,也不想娶妻生子,每日里都在读书赏梅,或是外出耕作垂钓,过着令人艳羡的隐居生活,一生已经十分圆满。

安然离世,心志不改

天圣六年,在孤山上隐居了二十几年的林逋走到了人生尽头,安然病逝于孤山的草庐当中。

而在林逋回顾自己如清风霁月的一生时,颇有深意地留下了一首绝命诗:“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由此可见,尽管林逋的隐居生活谈不上多么富裕优游,却绝对是怡然自得、乐在其中的。

能够远离追名逐利的红尘,不去违心地做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这位清高淡泊的隐逸诗人回首往事,对于自己清静自然的隐居生活无疑是十分满意的。

而对于林逋的离世,当时的人们都感到痛惜,此时的皇帝宋仁宗甚至亲自为他拟定了谥号——“和靖先生”,高度评价了林逋清高的隐逸人生。

而林逋那自始至终能够看淡名利、不改自己隐居初心的品行,更是为他赢得了后世的赞誉与颂扬。尽管对林逋而言,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

背后称为梅妻鹤子主要人物是谁(梅妻鹤子是谁的家庭状况)

纵观林逋的一生,应当说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出于对肮脏现实的厌恶和对隐逸天性的追求,林逋在中年选择了隐居遁世。

而即使隐居在繁华纷扰的西湖旁边,又与外界的文人墨客保持着一定的交流,林逋却没有对自己触手可得的名利表示过哪怕一点点的兴趣,一直到离开人世都不愿追逐名利,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与世无争,令人钦慕。

更令人不得不对林逋肃然起敬的是,林逋并不是因为怀才不遇或是报国无门才不得已而隐居,而是洞若观火地看穿了名利场上的虚伪与无趣。

不愿将自己精力与时光虚耗在自己并不认可的事物中,这才傲然隐居,颇有一种超脱物欲的风骨。可以说,作为中国历史上诸多隐士之一,林逋的才学与性情都足以令他彪炳史册,名流千古。

以上就是叁肆数码小编整理的关于背后称为梅妻鹤子主要人物是谁以及过梅妻鹤子是谁的家庭状况的相关知识,还有不懂的方面可以评论区告诉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Q邮箱:3628405936@qq.com 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