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究竟走的是哪个口(西口外是指什么地方)

这是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移民的其中之一。所不同的是,历史上的许多大移民都是官方组织的,而走西口,则是山西、陕西、河北一带的民众的自发行动。

人们常说的西口到底是指哪里呢?究竟是山西右玉的杀虎口,还是陕北一带的府谷口,亦或是河北北部的独石口?

走西口究竟走的是哪个口(西口外是指什么地方)

府谷口,在陕西省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端,地处秦、晋、蒙接壤地带,与山西省河曲县、保德县隔河相望,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接壤,西南与神木市毗邻,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

独石口,位于赤城县西北白河上游距县城 45公里处,北与沽源县接壤,宝平公路从全境通过。独石口为外长城南北的交通要口,形势险要,因南有独石屹立平地而得名。

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紧邻晋蒙两省交接处。

走西口究竟走的是哪个口(西口外是指什么地方)

要想知道陕西、山西、河北的民众究竟是从上述哪一个关口出去,就得知道走西口究竟是去了什么地方。

根据历史依据和后来的许多现实情况,走西口的人们最后的落脚地,泛指在长城以北的蒙古地区从事农业、商品贸易的地方,大致位置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一带,所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说,以上都是西口外的范围,因此,现今人们普遍把杀虎口作为”走西口”的必经之地。

走西口究竟走的是哪个口(西口外是指什么地方)

雄伟的外长城,在山西雁北地区,蜿蜒曲折,横贯东西。这一带长城沿线,是晋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边缘地区,也是内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转下太行山所必经的地段。杀虎口就是这段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它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城西北部,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形成一条3300米的狭长走廊,构成天然关口。苍头河纵横其中。在苍头河上筑长城水门,俗称“九龙洞”。

杀虎口自古便是边关要隘。历代王朝设衙驻将,屯扎重兵,严密扼守。筑城堡分新旧堡。两堡之间东西筑墙,连环为一,前后左右开门,东西南北四通。长城内外烽火台林立,敌楼密集,形成唇齿相依,犄角互援之势。杀虎口在明朝时称杀胡口。明朝时蒙古贵族南犯长城,多次以此口为突破关,而明王朝派兵出长城作战,也多由此口出入,所以起了这么一个杀气腾腾的名字。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不仅对蒙古贵族采取怀柔政策,还把蒙族钦定为贵族阶层,实行满蒙通婚,为了抚慰蒙族,便把“胡”字改成了“虎”字。杀虎口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走西口究竟走的是哪个口(西口外是指什么地方)

历史上的“走西口”的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清朝初期,因为统治者长期镇压农民起义和抗清的战争,造成北方长城以南生产极大破坏,各地田地荒芜,屋宇残破,人丁流亡,民不聊生。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批山西、陕西、甘肃和部分河北的破产农民、战败的起义军,或“携男挈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群,背井离乡,冒禁私越长城,从杀虎口流亡到长城以北内蒙古中西部一带。当然,杀虎口只是公认的“走西口”必由之路。

第二个原因是,明朝末年,遭林丹汗兵祸影响,丁口锐减的土默特首领小顺义王为补充丁口和苏木,不分民族破例纳丁编佐,以补足30个苏木(150户丁口为1个苏木)的缺额,山、陕流民纷纷前来加入蒙籍。而此时,清朝统治者对蒙古地区的封禁政策逐渐松弛,为了缓和与内蒙古地区蒙古贵族的矛盾,他们采取怀柔政策,推行喇嘛教,大兴寺庙,需要大量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工匠和农民,政府也默许了长城以南民众向长城北部地区的迁徙行动。“走西口”才得以成为清朝的一次大移民活动。

走西口究竟走的是哪个口(西口外是指什么地方)

直到解放后,走西口这种民众自发的移民活动才告结束。

其实,这些从口里外逃的人们,不一定非得从杀虎口出去。可以出去的地方很多,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是经过长城关口,有些干脆就是翻越山西北部的土城墙,来到内蒙古地区的。再比如河北北部民众,从张家口地区一路向西,就到了所谓的口外——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包头地区,根本不需要经过长城关口,但他们同样也属于走西口的人群。

走西口究竟走的是哪个口(西口外是指什么地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Q邮箱:3628405936@qq.com 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