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最惨烈的一战(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原因)

前言

长平之战是战国末年秦、赵两国间的战略大决战,战争的结果是秦国大胜赵国,赵国四十万精锐之卒被秦军悉数坑杀,从此一蹶不振。经此一役之后,秦国才真正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无敌于天下,秦一统天下的大局已不可逆转,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那么,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会败绩?

普遍认为的原因有三:

一是因为赵国贪利接收了本不该接收的上党郡;

二是赵军实力本不及秦国;

三则是赵国任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从而造成了不可逆转的败局。

但原因真的是这样吗?

秦灭六国最惨烈的一战(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原因)

河北高平长平之战纪念馆

接收上党不是赵军长平败绩的原因

首先是赵国该不该接收上党郡。赵国对上党郡的接收被认为是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原本是韩国的领土,大致在今山西南部一带,与韩国只有一条狭窄的边境带相接,易攻难守。

魏人范雎在秦国被重用之后,秦昭王接受了他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将战争的矛头对准了临近它的韩、魏两国。韩国国势弱小,上党郡又易攻难守,自然成为了秦国嘴下的肥肉。公元前262年,秦军挥师东进,攻占韩国国土野王(今河南沁阳),将上党郡和韩国的领土完全切断,上党郡成为了韩国的一块飞地。韩国在无奈之下,命令上党郡守冯亭将上党郡十几座城池悉数交给秦国以求秦国罢兵,但冯亭却不想这么做。他觉得这么做就是便宜了秦国,对韩国没有丝毫的好处。于是,他想到了将上党交给赵国。

赵国虽然比不上秦国,但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的军事强国,将上党交给赵国虽然也不是什么好事,但却能够将赵国拉到韩国一边,从而有效对付最大的敌人秦国。反正上党已丢,那就让它丢出最大的价值吧。于是,冯亭秘密联络赵国,将他的想法和盘托出,赵国自然是大喜过望本想立刻接收,但也有人反对,结果经过赵国朝堂的一番激烈的辩论,赵王还是决定接收上党,这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可绝对不能错过。结果,秦国大怒,立刻挥师攻赵,赵军也派兵迎战,一场大战就此爆发,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前幕。

秦灭六国最惨烈的一战(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原因)

上党郡的战略位置

那么,赵国该不该接收上党郡呢?长平惨败后,很多人都说不应该,因为这是引起长平之战的导火索,但其实,赵国是应该接收上党郡的。接收上党的确会惹怒秦国,但接收它也会给赵国带来无尽的好处,正如赵王所言,哪怕是派百万雄兵,也难以夺得多少城池,现如今白白得到十几座大城市,干嘛不要?对赵国的利益而言,上党郡是该要的。

但秦国的愤怒呢?这也是很正常的,可换句话说,如果赵国不接收上党,秦国就不会攻打赵国吗?当然不会!秦国之所以要将矛头对准韩国,无非就是在推行范雎的“远交近攻”战略,上党郡和赵国接壤,一旦上党被秦国完全吞并,秦国实力必定大增,到时候依然会来找赵国决战。所以说,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是免不了的,既然免不了,那这和接收上党郡有何关系?与其坐等秦国实力大增前来攻赵,不如赵国先下手为强,拿下上党扩充实力,以备与秦国决战。所以说,接收上党不是赵军长平败绩的原因。

秦灭六国最惨烈的一战(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原因)

长平之战过程图

赵国军事实力并不差

其次,赵军战斗力不比秦军,这个理由也不然。赵国的实力确实不如秦国,但并不意味着赵国的军事实力比不上秦国,相反,赵军的实力在当时还是相当强悍的,这主要和赵武灵王有关。赵武灵王在赵国大力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大力发展赵国的军事实力,成果十分明显。赵武灵王曾想率骑兵从秦国北境突袭灭秦,但因为晚年他自己昏聩,发生了“沙丘宫变”,结果被饿死宫中,此计划没有实行。但从侧面讲,赵国军事实力不差。

秦灭六国最惨烈的一战(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原因)

赵长城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雕像

在秦、赵大战爆发之时,秦军虽来势汹汹,赵国为避其锋芒而选择坚壁不战,这不是说赵军打不赢秦军,而是在采取一种策略,那就是拖死秦军的战略。结果这一招奏效了,秦军拿廉颇没办法,不得不想出条“离间计”来改变这一局面,说明起码在开始时,两军实力并不差。况且,史载赵军此役有四十多万雄兵参战,秦国纵有虎狼之名,面对这么多大军,也未免胆寒,而且长平之战中,秦军虽没有记载有多少人参战,但肯定不会比赵军少。而且为了此役,秦昭王特意下了道命令,简直动员了全国的力量,可见为了彻底击败赵国,秦国是下了血本的。那么,赵军又怎会简单地败在军队实力不济上呢?

秦灭六国最惨烈的一战(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原因)

秦国士兵形象·兵马俑

赵括或许是背了锅

最后,是赵括的“纸上谈兵”。赵括是个空谈家这不假,但也不要把人看的太过简单。赵括被他的父亲所否定,认为他只会夸夸其谈,但无论是谁都不是天生生下来会打仗的,大多数人都要从理论学起,然后结合实际从而锻炼出军事才能。

秦灭六国最惨烈的一战(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原因)

赵括“纸上谈兵”毁家误国

赵括有没有实际经历不知道,但赵奢只凭他儿子夸夸其谈就否定他,未免太过武断。而后赵王中反间计,欲任命赵括为将,其母表示反对,她细数赵括与其父的不同,将赵括说成是一个贪利自私的人,甚至预言她儿子会失败,这会不会让赵括心中更加愤慨,想要急速地证明自己?所以,他代替廉颇之后,立刻改变战略,急速攻秦,结果中了圈套,致使赵军惨败,会不会有这种可能呢?

长平败绩的真正原因:赵国并未做好和秦军决战的准备

赵国长平之战的惨败,其原因绝不会是单方面的。但综合起来,可以用一句话概况:赵国并未做好和秦军决战的准备。

接收上党势必会激怒秦国,这一点赵国料到了,但他们没有想到秦国会如此拼命。秦国可能最初也并未想和赵国如此交战,但战火一开便难以收拾,结果双方投入越来越多,甚至僵持一年多,逐渐有决战之势。秦国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所以不断的投入。赵国虽也有准备,但明显准备不足,军粮就是一个问题。坚持一段时间后,赵军补给出现问题,不得不向齐国求救。

同时,赵国对这场战争的认识严重不足。赵国没有想到这是一场战略大决战,是秦、赵两强间势必会爆发的。它只是想尽快结束战斗,从催促廉颇速战,到更换赵括后的速战,里面有着赵国对现实的担忧,那就是军资不济,但骨子里可以看出赵国的畏战。它最多是想逼迫秦国退兵,而不是像秦国一样拼尽家底来场生死决战,期间赵王还曾想向秦国求和就是证明。如果赵国有这个准备,那应该事先就做好思想准备,从积极备战,到广泛联络合纵,集合一切可以集合的力量,这也是赵国国相虞卿的意思,他就认为和秦的决战不可避免,和秦国求和肯定没用,反而会失去其他诸侯国的信赖和支持,结果赵王一意孤行,求和不成,反失援助。赵国君主只是看到了接收上党的好处,而没有做好接收它必须做的准备。

秦灭六国最惨烈的一战(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原因)

老将廉颇

最后,是赵国君臣之间的信任问题。面对廉颇正确的疲敌战略,赵王很不满,除了是因为廉颇此计极大地消耗了赵国的国力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他对廉颇本人也不放心。廉颇独自率领大军在外,会不会有异心?秦军略施小计,就能让赵王中招,这和赵王本人对廉颇的怀疑是大有关联的,他本来就不信任廉颇了,于是简单换将。

秦国也换了将,任命了极具军事天赋的白起为主帅,而且还是秘密换帅,这更突显两国的差距。赵国不败何待?

结语

长平之战,败绩归谁?秦国一边举倾国之力一战是一方面,赵国本身的问题又是一方面,它对决战的思想和物质准备不充分,以至于后来发生了一系列的错误,一步步将战局往失败的方向拖。赵国朝政的昏聩,也是一大重要原因。也许,从一开始,长平之战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Q邮箱:3628405936@qq.com 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