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事迹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性格(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最近很多小伙伴都很关心: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英雄事迹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性格这个问题,经过小编整理各方面的资料,现做如下总结。

“完壁归赵”和“渑池之会”,是记载在司马迁《史记》里面的生动故事,经司马迁生花妙笔的描绘,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跃然纸上。

由于是初中必修课文,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受其熏陶,都特别喜欢蔺相如这个人物。

然而,当我们长大后重读历史,了解到“渑池之会”的前因后果,才发现蔺相如表面上的机智勇敢,实难掩其本质上的目光短浅。

英雄事迹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性格(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先看渑池之会的背景 

商鞅变法后,秦国日趋强大,至秦昭王赢稷之时,已有吞并东方六国之实力。可是吞并东方六国,首先要搬掉秦国门前纵向排列的4座大山:赵、魏、韩、楚4国。

此4国,韩国最弱;魏国曾经强,后来变弱;真正的强者是北方的赵国与南方的楚国。

这情形,如同一只竖立着的巨大哑铃挡在秦国面前,哑铃两头大,中间细,只要两头的赵国与楚国保持合作关系,并保持对中间的支援,秦国就突破不了。

所以,对秦国而言,关键的关键,是想方设法,一点一点地削弱哑铃的两端——赵国和楚国的实力,并且破坏他们的友好关系。

秦国正是这么做的:

从公元前282年到前280年三年时间,秦兵一直攻赵,第一次下两城,第二次占石城;第三次夺取了光狼城。

在蚕食赵国的同时,公元前280年,秦国又同时与楚国交战,秦将司马错占领了黔中。

秦国战果辉煌,可是弊端也很快显露出来:两线同时作战,使秦国感到压力山大,应付不来,毕竟,赵、楚实力不可小觑。

英雄事迹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性格(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为了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中,秦王决定暂时与赵王言和,集中精力去对付楚国。也就是说,先稳住赵国,着力削弱楚国之后,再回来对付赵国。这才有了秦国和赵国的“渑池之会”。

那么事情很明白了,秦王召开“渑池之会”,目的只有一个:与赵国休战。不管秦王玩什么花样,都离开不了“休战言和”这个目的。

赵国连吃败仗,休战言和虽是好事,可一旦休战言和,有两个结果:

一、秦必攻楚,楚国若失,则赵国失去强援;

二、楚国会怨恨赵国,今后不愿再帮助赵国。

二个结果对赵国均不利,所以,从长远讲,蔺相如的外交任务应该是:不能和秦国签订休战协议。

而且,从当时的“国际背景”看,东方六国“合纵抗秦”是一种趋势和共识。

50多年前,也即公元前333年,在苏秦的主导下,六国诸侯曾经成立过“合纵抗秦”的联盟,说好了大家一起对付秦国的。后来虽然联盟破裂,但合纵抗秦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可惜,“渑池之会”的结果却不是这样的。

英雄事迹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性格(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谈判场上斗智斗勇,蔺相如偏离主题,秦国目的得逞

秦昭王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枭雄。一场和谈,本应在融洽、愉快的场面中进行,可秦昭王偏不,他要用强硬手段压服赵王,用的啥强硬手段?

一、制造恐怖气氛;

二、开启折辱模式。

如何制造恐怖气氛?

秦昭王把会谈的地址选在了“西河之渑池”,渑池在哪?目前公认是河南省的三门峡市,当时则是秦、赵之边境。边境谈判,本属平常,然而由秦昭王主导,则让人甚感不安。

为何?

早在20年前,即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做过一件缺德事。

当年,秦昭王约楚怀王到武关会盟,楚怀王不顾大臣地劝阻去了,不料秦昭王直接扣留了楚怀王,并将其押解至秦都咸阳,楚怀王被幽禁2年后客死咸阳。

有鉴如此,赵惠文王害怕成为楚怀王第二,所以不想去会谈。但蔺相如觉得赵国是强国,不去不符合强国形象;大将军廉颇也在边境陈兵5000以防不测,赵王这才去了。

英雄事迹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性格(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一点,秦昭王早算计到了,他并非想阻止赵王来和谈,只是想在赵王心里投放一些阴影而已。现在人家忐忑不安地来了,那就按步就班,开启折辱模式吧?

然后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情节了。席上,宾主饮酒正酣,秦昭王忽然要赵王弹琴,然后叫史官记录下来,说赵王为秦王服务;蔺相如马上怼了回来,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史官记录下来。

不一会儿,秦国又提出要赵王献十五城给秦王;蔺相如说行啊!但秦国必须拿国都咸阳来交换……

总之,凭着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赵惠文王很体面地完成会谈,没有被狡猾的秦国污辱到。

于是和谈结束,秦赵签约、罢兵。

从整个过程我们看到,蔺相如力保赵王不受折辱,是成功的;秦昭王与赵王和谈目的达到,也是成功的。两国都成功了,双赢吗?大谬不然。

前面说过,从赵国的长远利益看,赵国是不能与秦国签非战和约的。可惜蔺相如只知挽回赵王尊严,不知和谈罢兵的危害性;只顾眼前利益,不管日后凶灾,这难道不是目光短线吗?

英雄事迹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性格(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后果验证了前因

渑池之会后,赵国得到暂时的和平,秦国呢,得以抽身全力伐楚。公元前278年,秦兵攻占楚都郢城,楚国元气大伤,被迫迁都,从此一蹶不振。

秦国见好就收,又回头对付赵国了。 公元前273年,秦败赵,赵军2万人被沉溺于黄河。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40万人被坑杀。此时,楚国与魏国皆不肯救赵,因为赵与秦曾言和休战,坐视秦攻打楚与魏……

当我们看到了最终的结果,再来回想渑池之会上发生的一切,才发现秦昭王心机有多深沉,相比之下,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实在是小儿科。

长平之战三年后,即公元前257年,秦国大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危。此时,赵国君臣上下都痛感:联楚抗秦才是救国之道,只是,实在不好意思向楚国开口。

好在平原君赵胜有一门客名毛遂者,自荐前往楚国说和,而楚国识大体、顾大局,答应联合,发兵救赵。邯郸保卫战取得全胜,秦国大败。事实证明,赵楚联合,可以败秦。

英雄事迹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性格(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可叹的是,赵国明白得太晚了,邯郸保卫战虽胜,但赵与楚都已是疲惫之师,伤痕累累之国,经不起秦国之后的屡屡进犯,最终,赵于前225年亡国,楚于前223年亡国。

以上就是叁肆数码小编整理的关于英雄事迹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性格以及过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的相关知识,还有不懂的方面可以评论区告诉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Q邮箱:3628405936@qq.com 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