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嫔妃侍寝有什么规矩(古代嫔妃侍寝怎么侍寝)

古代嫔妃侍寝有什么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后宫也不例外。那么,今天就听我聊聊古后宫侍寝制度吧。

不要想歪了,这是严肃的历史问题。

古代嫔妃侍寝有什么规矩(古代嫔妃侍寝怎么侍寝)

正式开始之前,先破除一个谣言。在影视剧和一些自媒体作品中,清朝后妃是要脱光了裹着被子送到皇帝寝宫的。其实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只是因为描述的画面过于香艳而流毒甚广。

中国古代的宫廷规矩,大多源于周代。周代时中国人建立起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一个周朝来说,周王就是太阳,而后妃们就是月亮。日月交合的状态是,太阳每天都是一个样,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月亮越大,所代表的的嫔妃地位越高。所以,周王床上的女子,前半月地位逐级提高,后半月地位逐级降低。

古代嫔妃侍寝有什么规矩(古代嫔妃侍寝怎么侍寝)

据《礼记》记载的周代后妃制度是:“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位世妇、八十一御妻。”仔细一算,后妃总共就是126人,地位越高,受到召幸的机会就越大。因为月亮圆缺的概率差不多,而地位低的女子却人很多,以人数最多的御妻来说,如果一个月有两次机会,那么要轮40个月才能等到一次,三年多啊!

到了汉朝,皇帝召幸制度出现重大变革,因为霍光出现了。霍光把自己6岁的外孙女上官嫁给8岁的汉昭帝刘弗陵,希望能够产下为霍家服务的皇帝。霍光不允许刘弗陵去别的嫔妃住处居住,更不许召幸。为了最大限度防范风险,霍光规定宫中女子不许穿开裆裤,还给宫女们安装了非常复杂的裤腰带。

古代嫔妃侍寝有什么规矩(古代嫔妃侍寝怎么侍寝)

因为霍光的亲切关怀,刘弗陵在位13年,死的时候才21岁,一个孩子都没有留下。而在位7年,22岁去世的汉惠帝刘盈,却生了6个儿子和若干女儿。

看起来,后宫的事情,还是要皇帝亲自管,要不然编制庞大的生娃机构,居然效率低到几十年产量为零。

西晋时期,晋武帝司马炎极其好色,选秀女一次就上来5000多人,魏元帝和吴末帝的宫女,也一并拉来充实后宫。因为美女太多挑花了眼,司马炎决定坐羊车,羊停在那里就临幸那里的人。有个聪明的妃子将竹叶插在房门边,把盐汁浸洒于门前空地上,因此获得了多次被临幸的机会。这就是“羊车望幸”的故事。

古代嫔妃侍寝有什么规矩(古代嫔妃侍寝怎么侍寝)

羊车望幸的事情告诉我们,照顾好皇帝的司机很重要,哪怕它只是几只羊。

唐朝时,后宫制度继续健全。后宫女子按地位高低依次排序依次是皇后;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以上为正一品);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以上为正二品);二十七世妇:婕妤九人(为正三品)、美人九人(为正四品)、才人九人(为正五品);八十一御妻:宝林二十七人(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为正七品)、彩女二十七人(为正八品)。

临幸日程表上,和周朝情况基本一致。具体来说,皇帝一个月30个晚上,皇后两夜,四夫人两夜,世妇六夜,御妻十八夜。规定是这样规定,可是具体执行中,却不一定了。因为从概率上讲,武则天是才人,27个人每个月有6次机会,武则天进宫12年144个月时间中,应该和李世民有32次机会,没道理没有怀孕啊?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有人作弊了!

古代嫔妃侍寝有什么规矩(古代嫔妃侍寝怎么侍寝)

像武则天这样在后宫坐冷板凳的是极少数,可是偏偏有些人,居然敢拒绝皇帝。

最有名的胆敢拒绝皇帝性要求的,是元朝皇后安吉拉,啊不,洪吉剌(什么名字,看着就没有兴趣)。

洪吉剌是元武帝的皇后,生性节俭勤奋,豁达开朗,不会妒忌。一次,元武帝派内官传旨,想接见剌后,剌后以夜太深加以推辞。内官回报元武帝,元武帝再命内官说清是侍寝皇上,反复几次,剌后始终也没有答应。

古代嫔妃侍寝有什么规矩(古代嫔妃侍寝怎么侍寝)

向宏吉剌这样生硬拒绝皇帝的,还是少,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没命的。其他拒绝皇帝性要求的,往往都是以“程姬之疾”作为借口的。程姬是汉景帝妃子,自己来例假就让亲信宫女唐姬代替,形成一段佳话。隋炀帝时期的宫女罗罗,在皇帝醉酒时差点遭遇霸王硬上弓。罗罗赶紧推说自己有程姬之疾拒绝杨广。原来,有个宫女韩俊娥和杨广亲热了一次,就人间蒸发了,大概率是被萧皇后弄死了。为了保命,罗罗多次以“月事”为由拒绝杨广,最终保持了完璧之身。

古代嫔妃侍寝有什么规矩(古代嫔妃侍寝怎么侍寝)

无规矩不成方圆,宫里的规矩,其实都是为皇帝服务的,其实所谓的这些可怜的宫女,说好听点是孕育皇子的人,是帝国未来的指望,其实本质来说,她们不过是被囚禁在宫中的性奴隶而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Q邮箱:3628405936@qq.com 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