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识形态通俗来讲(什么是意识形态工作)

什么是意识形态通俗来讲(什么是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的发展(二)

作者 | (美)利昂·P·巴拉达特

翻译 | 张惠芝、张露璐

正文 | 5109字

阅读时长 | 约10-15分钟

★★★★★

意识形态的定义

“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个词的意义时常受到讨论,被提出来的定义也有数十种之多,但每一种定义都遭到挑战与反驳。事实上,对于意识形态是否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正面、负面或中立特征,政治学家也未能达成共识。

我并不指望借由本书来平息这个争论,此处我想做的是探讨这个语词的起源,解释关于它的各种不同定义,并由此得出一个能够在本书下文中采用的定义。

▌ “意识形态”一词的起源

一般认为“意识形态 ”一词是在19世纪初由法国人率先采用的,但我们无法确知是谁创造了它。不过大多数的证据认为法国贵族、学者特拉西 (Antoine Louis Claude Destutt de Tracy, 1754—1836)可能是其创始者。19世纪初,特拉西在他对启蒙时代的系统研究中使用了“意识形态 ”这个词。 就像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特拉西相信人类可以应用科学来改良社会和政治环境。对他而言,意识形态是对理念形成过程的研究,也可以称之为“理念的科学”。特拉西认为,理念是受物理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因此经验学习(即通过经验所取得的知识)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超自然的或精神现象对于理念的形成毫无影响。

虽然特拉西思想的重点是在心理学方面,和我们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他的理论中有两个观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唯物主义。根据特拉西的说法,思想的产生来自物质的刺激,因此理念的形成是一种物理过程,而不是一种精神的或玄秘的过程。有关意识形态的科学与物质基础将于稍后陈述,此处我们只需注意,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中,唯物主义是一个支配性主题。

特拉西思想的第二个重要方面是以社会与政治的改良为意识形态的主要目标。特拉西试图将他从“理念的科学”所得的知识应用于整个社会,进而改善人类的生活。因此,意识形态自始便与政治密切相关;也因此,除非在不同背景下另有所指,否则赋予这个语词一个政治性的含义应该不为过。第二种关于“何谓意识形态”的理论则是由马克思(1818—1883)和恩格斯 (1820—1895)所提出。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书中,反驳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观点。他们认为:意识形态不是什么“理念的科学”,只不过是特定的一群人用来自我辩护的一种虚构。

意识形态中的概念完全是主观的,都是用来为社会中的统治阶级辩护。因此,任何社会中的支配性政治理念,或者说意识形态,均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是依据对政治本质的错误诠释。此外,著名德国学者曼海姆(Karl Mannheim, 1893—1947)也对意识形态有所研究。他虽然基本上同意马克思的论点,但从历史的观点对意识形态提出了另一种分析。他比较了某一历史时代与另一历史时代的意识形态,主张,除非我们能够厘清这种历史关系,否则我们无法完全理解意识形态。换言之,除非我们能够了解先前时代的理念,并且探究先前的意识形态对当前意识形态的影响,否则我们无法理解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当代定义

美国人通常不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待政治议题,他们对于理论上的争论感到不耐烦。因此在他们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不切实际的概念。但政治理论对政治目标的陈述可用来指引我们的行动,并评估我们的成就。如果没有理论,政治政策可能是短视和前后矛盾的。因此,多数政治学家都毫不迟疑地同意:意识形态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但遗憾的是,关于意识形态的精确定义,当代的政治学家并未比早期的学者更有共识。

沃特金斯(Frederick Watkins)在其颇具洞见的著作《意识形态的时代 》(The Age of Ideology )中表示,意识形态几乎全来自政治极端主义。他声称,意识形态总是反对现状,主张对现存秩序进行剧烈的变革,因此它们通常是好战的、革命的、暴力的。沃特金斯接着又说道,大多数的意识形态都以简单的语词表述,它们的目标都是乌托邦式的,且通常对人类找到成功和幸福的潜能,展现出极大的信心。根据沃特金斯的说法,保守主义是一种反意识形态 (anti-ideology),因为它捍卫现状并且抗拒改变。意识形态源于理性主义的传统,它假定:如果人们正确地应用理性,则大多数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然而,如我们将在下一章中看到的,保守主义者拒斥这种关于人类理性能力的乐观假设。因此沃特金斯宣称,保守主义者反对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基本假设。

但这种特殊论调有其困境。保守主义者确实倾向于宣称理性有其限制,但他们并不完全否认理性可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手段;因此,主张保守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这可能是一个误解。另一位现代评论家英格索(David Ingersoll)则认为,每一种意识形态都包含了对现状的评估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而未来总是被描绘得比现在或过去更美好。究竟对社会而言什么是更美好的事物?这个问题通常是以唯物主义的语词来表达,例如马克思和希特勒都构想出一个人们互通有无的社会。此外,英格索表示,每一种意识形态都包含了一个如何达到更美好的未来的明确行动方针 。根据英格索的说法,行动方针事实上是任何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再者,意识形态通常传达了一种迫切感,而且它们通常意图激励人们去实现某种乌托邦式的目标。

萨金特(L. T. Sargent)则以另一种方式来处理意识形态的定义问题。他认为,意识形态建立在各个不同社会的价值体系之上。但现代社会是复杂的,且经常是分歧的;因此,一个社会内部的个体不可能只接受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可能同时欣赏数种意识形态的某些部分,或者可能完全倾心于一个理念体系。但萨金特表示,在任何情形下意识形态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简化的。他写道:“意识形态为其信仰者提供了这个世界‘是如何’及‘应如何’的图像,并借此将这个世界惊人的复杂性,组织成极简单且可理解的事物。

最后,鲍尔(Terrence Ball)则警告,为意识形态下太严格的定义会让人错失重点。鲍尔并不认为意识形态是由各种精确的元素组合而成,而是以更弹性、更学术性的观点来看待它。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议程,它包含了待讨论的事项、待诘问的问题与待提出的假说。我们可以应用它来思索理念和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对鲍尔来说,无论何时,只要政治行动是由智识而非偶然的冲动所促动,便存在着意识形态。因此,我们不应该以狭隘的观点来解说意识形态的定义,或者认为它应该通过明确的标准来理解。

显然,这些权威学者们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义并无共识,他们的意见至为分歧——狭隘如沃特金斯,广泛如鲍尔。但无论如何,至少就本书的目的而言,在意识形态的定义中,有五个特征相当重要。或许如鲍尔所指出的,并非所有这些元素对于意识形态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这些元素对于我们即将探讨的意识形态而言,是普遍而重要的。

第一,虽然“意识形态”一词经常被用在其他背景中,但它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术语 。第二,意识形态包含了对现状的看法,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个未来被描述成在物质上优于现状;而且根据意识形态的说辞,这个值得期待的未来境况通常在人的有生之年可望达到。因此意识形态的另一显著特征便是:它提供了希望。第三,意识形态是行动导向的。它不仅描述现实状况,提供一个美好的未来,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达成目标所必须实行的明确步骤。第四,意识形态是群众取向的。最后一点,由于意识形态是以群众为对象,因此通常是以一般人所能理解的简单语词来陈述。基于同一理由,意识形态在语气上通常是鼓动性的,鼓舞人们尽最大的努力来达成意识形态所设定的目标。这种群众诉求本身就暗示了对人类通过积极的行动来改良生活的能力所抱持的信心;就此而言,所有现代社会都是民主的。

什么是意识形态通俗来讲(什么是意识形态工作)

应用上述这些标准来检视两份表面上截然不同的文件:《美国独立宣言 》和《共产党宣言 》,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份小册子不仅都是以意识形态的口吻陈述,而且在若干重要观点上也非常相似。两者毫无疑问都是政治性的。两者都表述了作者眼中的世界,而且(至少是含蓄地)诉求如何使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些陈述都以适合于其所撰写的时代的普通话语坚定地宣告,而且都是针对广大的群众。杰弗逊先是昭告某些权利是不可转让的,并且主张政府是为促进这些权利而创设的;接着他开始历数英国人侵犯美国人权利的种种行为。与之相似的是,马克思专注于人的基本平等,并哀悼这个社会已经被划分为剥削与被剥削两个社会阶级。最后,两份文件都呼吁人们行动,而且(有趣的是)都鼓吹人们从事相同的行动——革命。两份文件的作者都宣称,起义驱逐压迫者或剥削者是受暴政统治的人们的固有权利。

什么是意识形态通俗来讲(什么是意识形态工作)

从这个角度看,两份文件事实上是相同的。当然,它们也有不同之处:杰弗逊着重政治因素,并且声明自然法的权威性,但是他将其陈述限定于解释英属美洲殖民地为什么要反抗英国政府,因此其他人想要根据他的论述来论证反抗的正当性,只能通过推论。而马克思则诉求他所理解的统治人民的经济法则,鼓吹全世界 工人们联合起来追求自身的解放。撇开这两篇文章的理论差异与立意重点不谈,它们无疑为同一种意识形态的陈述。

▌意识形态与哲学

最后,为了帮助读者有更清楚的理解,我们要将哲学和意识形态作一区别。

以前的时代比我们现今所经历的环境要安定许多,生活的步调也要缓慢。尽管有许多未知的事物,但几乎每一件事都是以神灵或形而上的命题来解释。万物如其所是地存在着,因为上帝期望他们如此;故质问生活的基本秩序,必然会被视为不适当的,甚至异端的行为。

如前所述,政府是专属于精英阶层的领域。如果政府的行动完全由理论指引,则该理论的基础必然是规范性的,并且以相对复杂的文句表述,唯有受过最好教育的人才能够理解。一般老百姓并不涉足政治,除了最根本的原则外,他们也不被期待去理解政府的目的及其正当性。因此,作为社会的理论基础的哲学体系 ,仅人群中的一小部分可以得知。

虽然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是建立在一套哲学信仰上,但构成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使它有别于意识形态。

第一,哲学通常是深奥的。它试图穿透人类存在的表层,探究生命本身的底蕴。为此,它必须以非常复杂和整体的方式来处理这个主题。它尝试分析人类的总体经验,发掘出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并借此发展出普遍规则,以作为未来有利行为的指南和评估行动的依据。与之相反,意识形态是简单的、浅薄的,它通常以非常简单的话语来解释这个世界,且无意于尝试处理人类所面对的众多而繁复的可能变因。在意识形态中,“对”、“错”通常是截然分明的,人们只需相信它,并且依照它的指示行动。

第二,尽管哲学可能是整个社会的行动所仰赖的一套原则,但它也可能是单一个体所信服的主张。事实上,当一个人阅读哲学时,他经常会被作者尝试与读者直接进行的感情交流所打动,因此哲学无须诉诸庞大的群众。相反的,意识形态则以广大的人群而非个体作为诉求的对象。如前所述,意识形态是群众动员的理论基础,而群众动员则是每一个现代国家的基础。

第三,哲学倾向于引发自省。哲学的目的在于解释宇宙的法则,并且帮助读者找到他在宇宙中的坐标。哲学要求持续不辍的沉思,和审视关于人类的处境的深奥问题。尽管哲学有时也会提出改良社会的方针,但诱发行动并不是它所关注的焦点,理解才是其核心旨趣。对哲学而言,达成人类福祉的方式,唯有通过更完善的理解。而意识形态则解释世界(尽管很简单),并要求人们采取明确的行动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与哲学不同,意识形态一贯要求人们致力于改变世界,使之适合自身。它并不要求人们去探究有关人类存在的复杂和潜在的变量;相反的,它鼓吹人们行动,且无须对意识形态进行太多的深思。对于意识形态的行动取向特征,马克思——他本人是一个哲学博士——关注这种差异,说道:“哲学家仅仅是诠释这个世界,但重要的是去改变它 。”

意识形态也可能要求人们改变自己,但它的目的并不在于创造一个更好的个体;相反,大多数的意识形态都是外部导向的。因此,人们改变自己是为了更有能力改善周遭的环境。意识形态通常将某个社会人群的福祉与该人群所处的世界的环境相提并论,因此这个世界必须加以改造,以使它符合某一意识形态的拥护者们的需求与处境

——END——

本文来源:

《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

作者(美)利昂·P·巴拉达特

张惠芝、张露璐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2010

部分内容由编者整理,注释从略。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收录于合集

#苏联2个

#政治7个

#革命4个

#迈克尔·曼4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Q邮箱:3628405936@qq.com 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