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阿庆嫂的茶馆叫什么名字(沙家浜茶馆叫什么名字)

松江

老字号

Songjiang

塔桥茶馆(下)

张文英

(上集链接:松江当年秀野桥以东、明星剧场以西唯一的茶馆)

我对茶馆有很深的感情。我家姐妹五人,租的房子小,打从记事起,我常跟奶奶睡在茶馆的阁楼上。因为茶馆斜对面就是西林塔,小时候好奇心很重,我总想爬到塔上去玩,可是慈祥的奶奶态度十分坚决,绝对不允许爬塔。一次,我已爬至塔的第二层,只听见奶奶声嘶力竭地喊我,“快下来!快下来!”没办法,我只好下来。

奶奶说,东洋人入侵时,西林寺门口有两个日本兵守着,行人走过,日本兵就会招手让路人进去,奶奶在茶馆干活,只看见有人进去,从来没看见有一个人出来。

这听着很吓人,于是我也断了爬塔的念头。后来,跟我妈睡在茶馆南面的小草棚里,有时帮着擦擦桌子、摆摆长凳、扫扫地。上学后,我经常到茶馆里玩,有时帮妈妈领领妹妹,帮妹妹喂饭。念高中时,我与其他同学经常到茶馆里朗读报纸,宣传时事政治,得到茶客们的赞扬:“这两个小姑娘不错,经常来读报。”1968年,我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呆了12个年头。其间,我妈妈在塔桥茶馆当门市部主任。妈妈工作很踏实,下班了还常忙茶馆的事,搞卫生时,泡盆碱水,把茶桌擦得本色都出来,茶具洗净后,每天泡在消毒水里。塔桥茶馆曾多次被评为卫生先进。

沙家浜阿庆嫂的茶馆叫什么名字(沙家浜茶馆叫什么名字)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松江“塔桥头”(陆洪宝 摄 )

1979年,知青返城,我顶替妈妈进了塔桥茶馆,成了茶馆的一名正式职工。那时,茶馆里有黑龙江知青,还有从云南和本地插队落户返城的青年,除两名老职工外,其余都是新手。

在茶馆里当“阿庆嫂”,每天的工作是烧水、泡茶、清洗茶具、打扫卫生,活不算太累。但是,茶馆职工最大的特点是起得要早。每天凌晨两点必须起床,最晚三点前要到店里,如果是烧老虎灶点火,凌晨一点多钟就要起床了,因为有的茶客三点多钟就来喝茶,四点钟顾客已经很多了,所以,营业员必须早起。寒冬腊月,凌晨气温最低时是零下五六度,滴水成冰,刺骨的西北风刮得人瑟瑟发抖,多想在温暖的被窝里再躺会儿,碰到刮风下雨,起床更加困难,但是上班工作没办法,再冷也要起来;酷暑三伏,那时没有空调,电扇也是后来才有,热得难以入眠,刚睡一会儿,闹钟就响了,再困也得起床上班,大街上乘凉晚的人还没进屋睡觉,我已经在上班的路上了。那时,我二儿子才1岁,想想真不容易。起早是一大考验,有时走早路更是胆战心惊。早上两三点钟,街上空无一人,突然看见一个人跪在桥上磕头,吓人啊,是过去还是不过去?要上班,必须走过去,于是轻手轻脚靠到最边上,走过这人后拼命地跑;还有一次,一个傻子,脱得一丝不挂,坐在街上,也只能绕过去。服务行业的人,真是非常辛苦。

沙家浜阿庆嫂的茶馆叫什么名字(沙家浜茶馆叫什么名字)

茶馆一角(张光欣 作)

在茶馆工作,虽然平凡,但也必须有“顾客至上,服务周到”的意识。茶客一到店里,我们马上热情打招呼、擦桌子、腾地让座、泡好一壶香气四溢的热茶端上。老茶客喝茶,不是要喝干了才续水,而是喝掉几口就续水,因为他们一壶茶要喝几个小时,所以为顾客续水几乎是不停的。这样,顾客满意,生意也会兴隆。有一次,一个老农民在半道上跌了一跤,到店里只见他满脸都是血,我赶紧拿出毛巾,打了盆热水,给他洗脸,把血迹擦干净,看看无大碍,没去医院,就给他泡壶热茶,让他慢慢喝。事后,他再三向我道谢。

我从黑龙江建设兵团回松后,在塔桥茶馆工作了三个年头,后因工作调动,离开了茶馆。此后,每当我路过那里,总会投去深情的目光,或者与当时的老姐妹问候几句……后来,建设华亭老街,马路拓宽,旧房拆迁,塔桥茶馆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从前身锦林阁茶馆到塔桥茶馆的一个个镜头,在那里生活工作的一个个瞬间、一幕幕影像却常常浮现在我脑海中,难以忘怀。

来源:松江微历史

编辑:周雨薇

沙家浜阿庆嫂的茶馆叫什么名字(沙家浜茶馆叫什么名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Q邮箱:3628405936@qq.com 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