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味精女性会有什么反应(啤酒配味精对女生有什么反应)

味精吃多了也会导致高血压?的确如此,高血压患者还应该控制看不见的盐

天津市泰达医院 李青

啤酒味精女性会有什么反应(啤酒配味精对女生有什么反应)

一、高盐饮食导致高血压

早在20世纪50年代,学者们观察发现,每日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生率存在明确的相关性。此后,大量的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也证实,盐摄入过多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肥胖和高盐饮食互相协同,共同导致高血压、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但是,不同人群对高盐饮食导致血压升高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根据对盐不同的反应将高血压人群分为盐敏感性高血压和非盐敏感性高血压。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盐的摄入量稍有增加,血压便随之升高。

高盐饮食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从而引起高血压并造成肾脏和心脏的负担加重;此外,高盐还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分泌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也引起血压升高和心肾损伤。

二、我国居民盐摄入状况

据2014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平均钠摄入量为3.95g/天(相当于食盐10.06g/天)。我国居民每日盐的平均摄入量,男性14.3g,女性12.3g,平均为13.3g,显著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推荐的5g/日盐的水平,属高钠饮食国家之一[1]。而中国高血压患者中近60%是盐敏感性高血压,高盐、盐敏感性是我国高血压患者的主要特征。

三、控盐可以控制血压

一个成年人,如果没有大量的出汗,每日钠的消耗量约为0.6g,相当于1.5g盐。实际上,每天摄入3g盐就能够满足生理需要。高盐摄入,不是因为身体需要,而是自小养成的习惯。

对盐敏感性高血压而言,减少钠的摄入(即限盐)和增加钠的排出是有效的控制血压措施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认为盐摄入必须低于5克/天才能获得血压降低[2]。美国高血压协会最新推荐,高血压患者盐的摄入量应<6g/天, 进一步可降至3.8g/天,以实现降压作用[3]。

我国的高血压指南也建议,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g(相当于一啤酒瓶盖),血压可降低2~8mmHg。

三、高血压患者也应该控制看不见的盐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我国居民的主食摄入减少,菜肴摄入量增加,导致盐摄入与过去比反而增加。最近几年,部分居民已经充分认识到高盐饮食的危害性,开始自觉的减少盐的摄入量,比如北京居民用盐勺控制用盐量。但是,对看不见的盐却往往掉以轻心。2011年一项食盐摄入水平与来源的研究显示,山东省城乡居民12.6%的钠盐摄入来自酱油,5.69%来自咸菜。

味精又称味素,是我国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谷氨酸钠是谷氨酸的钠盐,无嗅无色的晶体。

味精对人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价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刺激人们的食欲,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在中国菜里用的最多,也可用于汤和调味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和食品安全研究所在调查中发现,中国成年居民味精消费与超重有一定的关系。味精日均消费量超过1克的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为37%,而低于1克的为28%。每天摄入味精累计超过2.2克,超重风险显著增加。

味精本身无害,但味精的钠含量很高,所以,高血压患者不但要限制食盐的摄入量,而且还要严格控制味精的摄入。

不仅仅是味精,其他调味品、腌制食品、加工食品中都含有大量的钠离子,也就是看不见的盐。限盐,不但要限制食盐,也要限制这些看不见的盐。

表:常见高盐食物的钠含量

啤酒味精女性会有什么反应(啤酒配味精对女生有什么反应)

此外,除了通过限盐、限制看不见的盐外,还可以通过调整食用方法来减少盐的摄入。比如:

1、多食用新鲜蔬菜,利用蔬菜本身的风味来调味,例如将青椒、番茄、洋葱、香菇等和味道清淡的食物一起烹煮,可起到相互协调的作用;

2、采用高钾低钠盐代替普通食盐,减少钠而增加钾摄入量;

3、充分利用辣或醋、柠檬汁、苹果汁、番茄汁等各种酸味汁来增添食物味道等。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study of macro/micronutrients and blood pressure,INTERMAP。

2. Joint WHO/FAO Expert Consultation.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J]. World Health Organ Tech Rep Ser, 2003,916:i-viii, 1-149, backcover

3. Eckel RH, Jakicic JM, Ard JD, et al. 2013AHA/ACC guideline on lifestyle management to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a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J].Circulation. 2014. 129(25 Suppl 2): S76-9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Q邮箱:3628405936@qq.com 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