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心理效应(乌合之众群体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有时候,我们反思自己身边的各种事情,往往会发现自己的眼光会有些过于绝对了。比如说,将很多事情看得太过于绝对了——事物的对与错、人物正与邪、内心的悲与欢……

也许并非所有事情都是这样绝对的被二分的。

因为在事物的两端之间,存在着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庞大的部分,这些部分并非是两端可以定义的。

何为好人?什么又是善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以及不同的宇宙观看来,这种问题都是存在着不同的答案的。

乌合之众心理效应(乌合之众群体心理)

许多人认为,所谓“好人”应该是绝对的,品质优良,素质出众,在社会交往之中与人为善,无论什么时刻都将别人的需求与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这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好人”。

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将自己的一生致力于帮助他人,比如说雷锋同志。在这些人之中,大部分都在善行之后未取得任何回报。

那么为什么他们还是会乐此不疲地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为他人和社会争取利益上呢?

许多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人类的本质就是追求快乐的事情。

黑羊效应有什么骇人之处?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存在这样一个概念,被称为“黑羊效应”。指的是在一个集体当中,总会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同为本质不坏的人,一部分的人会自发地对一个单个的成员进行无形的攻击。

乌合之众心理效应(乌合之众群体心理)

这种行为其实也算不得暴力,亦不能算是欺凌,因为所有的群体成员,本质都是不坏的。这也就是这种情况最为令人意外的一点:并不是出自谋求某个人的利益或是为了危害某个人。

所以社会心理学家将人类的这种行为类比羊群当中的一种情况——大部分的人为白色的羊,被欺压的人被称为黑色的羊,而旁观却为参与的人就是屠夫。

在许多未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往往就是由于一部分人对于某个人的一些特点“看不惯”而发生。

一部分人形成“小团体”

也许在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时候,其就已经身处“黑羊效应”之中了。

背后的驱动力也许仅仅就是一点对于某种身份的认同,或是对于某种身份的追求。

乌合之众心理效应(乌合之众群体心理)

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假如说在一个群体当中,假如出现一种某个群体“抱团”排挤某个个人时,往往会使得参与到这种比较负面的社会交往行为中的人数愈发增加。

不管这个群体原先有多么的团结,成员之间关系有多么的紧密,都会很大概率出现这种情况。

尤其是当这个作为“黑羊”而被众人欺压的形象产生之后,也许通过与其之间的互动,其余的众多成员之间又会产生许多共同话题了。在之后群体甚至会受到这件事情的整合,关系更密切。

潜移默化当中的同质化

很多社会学家认为,当一个人身处群体当中时,群体所拥有的共性会渐渐蚕食其个性;而当其暂离群体时,自己的个性便又会占据上风。比如勒庞在《乌合之众》当中所要表达的观点。

乌合之众心理效应(乌合之众群体心理)

所以有的时候,这种同质化的情况是发生在个体并不知晓的情况之下的。

还有一些时候,为了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互动更加密切,或是与整个群体融入程度更高,只能去迎合群体共同认同的规则。

尤其是经过了某些群体性的“狂欢”行为之后,个体的情绪会被整个群体调动起来,变得比较亢奋,并且会将自己的身份无限与群体进行靠拢。因为其认为这种群体共有的身份让自己得到了荣誉。

那么对于我们而言,应该如何避免这种“黑羊效应”呢?

乌合之众心理效应(乌合之众群体心理)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弄明白自己是不是那只“黑羊”。假如发现自己真的成为了群体当中的“黑羊”,也不要悲伤,此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自己被其他人不接受的原因,然后将话摆在明面上,与其他成员进行沟通。

比较重要的就是,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群体之中,一定不能失去自己独立的人格。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Ryff, C. D., & Keyes, C. L. M. (1995).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4), 719.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Q邮箱:3628405936@qq.com 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