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儿子们结局如何(全国朱元璋后人有多少人)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正式发起靖难之役。靖难之役为期四年,最终以胜利告终,朱允炆在南京皇宫自焚,朱棣从藩王坐上了皇帝宝座。自此开始,太子朱标一脉开始落寞,朱棣一族成为了明朝帝系一脉。

不过有趣的是,根据朱元璋所颁布的藩王制度来看,所有藩王都是拥有实权的。但是朱棣自发起靖难到胜利,足足打了四年有余,在这四年期间,朱元璋的这些儿子到底在做什么?要知道朱元璋病逝前,可是诞下26个儿子,他们又是为什么不愿意出兵帮助朱允炆呢?

朱元璋的儿子们结局如何(全国朱元璋后人有多少人)

今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看看朱元璋当时为何建立藩王制度,燕王又为何发动靖难之役,朱棣造反时藩王又做了些什么。

藩王制度,拱卫中央

藩王制度事实上可以理解为分封制度,这是洪武三年时期,朱元璋借鉴历代分封制度随后创造出来的。从这点上来说,藩王制度正是分封制度的加强版,所以,想要了解藩王制度,那么一定要知道什么是分封制度。

分封制度自商朝开始,是皇帝分封诸侯的一种制度。周灭商后,由于其国在西北,为了控制国家以及商代后裔,于是开始将大批国土分封给王室、功勋,用于维护皇室的安全与统治。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国最早出现的分封制非常像现在美国的联邦制,周王朝为天下共主。

朱元璋的儿子们结局如何(全国朱元璋后人有多少人)

朱元璋是一个聪明人,他明确地看到了分封制度的问题,为什么他依旧选择了藩王制度。事实上这才是朱元璋最聪明的一点,他知道分封制度有弊端,所以他决定不封异姓王,而是让自己的儿子们成为藩王到各地就藩。

从这一点上来看,朱元璋是非常相信自己的儿子们的。朱元璋的儿子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待,无论是燕王、宁王,都对大明戍边做出了不朽的功绩。大名边境在这些藩王手中治理得非常不错。

朱元璋的儿子们结局如何(全国朱元璋后人有多少人)

然而更让朱元璋放心的是,不仅仅是朱元璋可以很好地把控这些藩王,他的儿子朱标作为长兄,自小对这些弟弟们的感情非常深厚。所以,这些藩王对太子朱标非常敬重,从来不敢做逾越之事。

自此开始,藩王制度逐渐成熟,朱元璋的儿子们逐渐长大成为大明顶梁柱。再加上这些人本就一脉相承,并非是异姓王,所以大明朝的藩王问题逐渐呈现良性循环,极大地拱卫了中央权力。

只要这些藩王有实权在手,无论是御内还是御外,大明皇帝都能很好地进行调度和节制,根本不需要外姓将领横加干预。这样就避免了分封制度造成的弊端,也就不会出现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出现。

朱元璋的儿子们结局如何(全国朱元璋后人有多少人)

事实上,朱元璋利用藩王制度,一方面是对子孙给予厚望和信任。另一方面朱元璋削弱了将领的权力,这种手段虽然对于建国功勋来说非常残忍,但从根源上杜绝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问题。

言已至此,就会有很多人认为,既然藩王制度这么好,那么为什么燕王朱棣又要发动靖难之役呢?其实这都是朱允炆自己作出来的。

步步紧逼,发动靖难

藩王制度的建立,从朱元璋的想法上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甚至说如果朱标不死,在朱元璋时期、朱标时期,甚至很难出现靖难这一仗。并且如果这两朝能够一直完善这一制度,即使最终还是会出现削藩的情况,但绝不会出现靖难之役。

朱元璋的儿子们结局如何(全国朱元璋后人有多少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朱标虽然仁厚,但他绝对不傻,能在太子之位做如此之久,并且深受百官喜爱,兄弟崇拜,他的手段也是非常老辣的。所以,朱标不死,朱棣从根源上也不会去想帝王之位。

但可惜的是,朱标死得太早、太突然,让朱元璋也来不及作出反应。本来朱元璋做的一系列官员调度、藩王制度设立都是给朱标打下基础,但是朱标一死,朱元璋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打了水漂。

首先,朱标死得早,他的嫡子朱雄英死得也早,朱元璋原本想要留下淮西勋贵现如今都留不下了。毕竟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是文官之后,跟淮西勋贵搭不上边,蓝玉虽然是朱标的舅舅、朱雄英的舅爷,但和朱允炆可是不沾亲的。

朱元璋的儿子们结局如何(全国朱元璋后人有多少人)

所以,朱允炆继位,蓝玉他收拾不了必成祸端,朱元璋只能将淮西勋贵全杀了。但是朱元璋没有动藩王,原因也很简单,这些藩王与朱允炆之间有着血脉相连的亲戚关系,他们掌兵才能保证朱允炆的帝位。于是,朱元璋在人生末期就曾说过:“朝有奸恶,藩王即可训兵讨之,以清君侧。”

这一切都是向着好的方面发展的,但朱允炆实在是太能作了,他一上位就听信文官谏言,对藩王动了刀子。朱允炆对藩王的手段可谓是极其残忍,削藩刚刚开始,就有4位藩王被废除,十二子朱柏被迫自尽。

他这种铁血手段非常不合理,纵观历史,历朝历代多多少少也有分封事例,但能做到朱允炆这样丝毫不留情面的,只此一家。如果说此时的朱允炆手上有厉害的武将,他这样动藩王也能理解。但那些能打的武将不是病死就是让朱元璋给杀了,他手上根本就没厉害的武将,大多都是文官。

朱元璋的儿子们结局如何(全国朱元璋后人有多少人)

没有武将镇住场面,这也就导致文官集团对于藩王祸乱的问题拿不出好的办法。这些文官的办法甚至都是将事件扩大化,将矛盾从家族亲人方面逐渐转向无法调和的利益纠葛。

步步紧逼之下,朱棣最终拿到了发动战争的口实,根据朱元璋遗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为由。选择了发动靖难之役,这一战足足打了四年,在这四年期间,朱棣连战连捷,最终打入南京,朱允炆自焚于皇宫,朱棣坐上了皇位。

由此可见,朱允炆大张旗鼓的削藩导致了靖难之役的发生,但事实上朱允炆削藩带来的负面影响远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人心。为什么说朱允炆失去了人心,我们来看看靖难之役期间,其他各位藩王都在做什么就知道了。

朱元璋的儿子们结局如何(全国朱元璋后人有多少人)

藩王自危,失去人心

朱棣发动靖难期间,这些藩王究竟在干些什么呢?其实主要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早夭。朱元璋剩下的20多位皇子当中,其中有8个人由于各种原因死亡,其中太子朱标、二子朱樉、三子朱棡、九子朱杞、二十六子朱楠病逝。八子在胡惟庸案中因怕受到牵连自缢,十子服丹药而死。而朱元璋的第十二子的死亡最让人痛惜,由于朱允炆的步步紧逼,他以死明志,与王妃自焚在家中。

第二类,年纪尚小,并未就藩六名。朱元璋从第二十子开始,年纪都非常小了。要知道十二子和朱允炆还是同龄玩伴,可想而知其他孩子的年纪,朱允炆在削藩时,他们甚至都还没有到就藩的年纪。

朱元璋的儿子们结局如何(全国朱元璋后人有多少人)

第三类,被废藩王四名。刚刚我们提到过,朱允炆开始打压藩王时,就对五位藩王下过手,其中十二子被迫自杀。第五、七、十三、十八子均被朱允炆废除。

第四类,支持朱棣一名。靖难之役中,其实也只有宁王朱权支持朱棣,宁王是明初九大边塞王之一,他手下的朵颜三卫也成为朱棣夺取天下的一大助力。

第五类,中立或支持建文帝6名。虽然这两者成为一类,但其实这些藩王中,支持建文帝的仅仅只有辽王朱植,其他五位拥有实权的边境塞王都是中立的态度,这个态度实际上非常的暧昧,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可以夺得天下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的儿子们结局如何(全国朱元璋后人有多少人)

首先,早逝的皇子我们不用多少,虽然他们在世时都是非常厉害的一方藩王,但他们的子孙却并不厉害。值得一提的是老十二朱柏,可以说朱柏之死彻底唤醒了朱棣,同时也让其他藩王看到了朱允炆的残暴。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说仅仅是削藩问题,朱允炆在前期即使做得再过分,将四位叔叔都废除其实都不算什么,毕竟君臣有别,君即使是错误的,作为臣子也要受着。但是朱柏的死不同于废除,他让藩王彻底看到了危机。

换句话来说,现如今削藩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谁也不能保证朱允炆就不会再逼死藩王。这也就是说,藩王之间已然人人自危,生怕下一个死的就是自己。现在,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那不如反了,如果输了也是死,赢了可是能夺取天下。

朱元璋的儿子们结局如何(全国朱元璋后人有多少人)

但是,藩王之间虽然有了反意,但真正敢实施的却只有朱棣一个。朱棣扛起靖难大旗后,拥有实权的九位塞王除了朱樉、朱棡已死,子孙没什么大作为以外,其他藩王均选择了中立态度,成为了墙头草。甚至当年谷王朱惠在朱棣即将攻至南京城下时,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进城。藩王们之所以有这个态度,就是因为朱允炆前期逼死了朱柏。

拥有实权的九大边境藩王不仅不帮助朱允炆,甚至最强大的宁王还倒戈到了朱棣的阵营。朱允炆手上还没有优秀的将领,朱允炆一朝,甚至还出现了文官掌兵的问题,这样的配属怎么能打赢常年御外的朱棣、朱权。

所以,朱允炆的失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他过早地杀害藩王,同时强硬的削藩手段,让藩王问题成为了不可调和的问题。在世的藩王中,仅仅只有一人支持朱允炆,让人唏嘘。那么朱允炆应当怎么做,才能解决靖难的发生呢?

朱元璋的儿子们结局如何(全国朱元璋后人有多少人)

怀柔政策,恩威并施

削藩问题在历史上早就不是一个大问题了。早在汉朝时期,也曾发生过七王之乱,汉景帝当时刚刚继位三年,根基本就不稳,过早的削藩让七王不满,兄弟之间最终兵戎相向。

但是汉景帝之所以敢过早削藩,一方面是因为他手里有精兵悍将啊,周亚夫坚决不出,最终活活拖死了七王。另一方面,当时七王之间本就离心离德,对于帝位都垂涎三尺,部队之间的配合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朱允炆时期于汉景帝时期几乎是相同的境遇。但是朱允炆首下并没有精兵悍将,同时他过早地逼死朱柏,让藩王之间人人自危,即使不去帮助朱棣,但也同样不愿去帮助朱允炆。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朱允炆正是吃了这个亏。

朱元璋的儿子们结局如何(全国朱元璋后人有多少人)

朱允炆最好的削藩方式就是怀柔政策。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朱允炆手上没有厉害的名将,建国名将到他这一代的时候,最好的就是蓝玉了,可是朱元璋为了巩固朱允炆的地位,只能杀了蓝玉,一场蓝玉案,几乎扫平了淮西勋贵。

朱允炆没有名将,没有武力收缴权力的实力,所以从恩的角度上来说,他只能慢慢地等待,毕竟朱允炆非常的年轻,等自己的叔叔辈死的差不多了,他在收缴权力会更简单一些。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是朱允炆效仿的最好例子。

推恩令将藩王的权力逐渐下发到藩王的子嗣手中,随着子嗣增多,封地只会越来越小,随后中央在收回权力,从此“大国不足十余里城,小侯不过十余里。”这样,从名义上来说,是将权力下放到藩王的所有子嗣,实则是削弱了藩王,收缴了权力。

朱元璋的儿子们结局如何(全国朱元璋后人有多少人)

除了恩以外,那就是威了,威实际上也需要朱允炆耐心等待。毕竟朱允炆身处中央,他遇到的人才要比朱棣等一种藩王遇到的人才多得多,例如于谦。于谦是明朝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才能非同一般,著名的北京保卫战就是他打的。

于谦的出现可是永乐末期,朱允炆可比朱棣年轻得多,他等到了于谦,就如同汉景帝遇到周亚夫。有了这样的人才出现,朱允炆收回藩王权力的成功率才会大上许多。换句话而言,即使不遇到于谦,遇到其他有能力的将领,朱允炆大可以对塞王军队实现换血。

中央派遣大量的军事人才入驻塞王部队,可以在藩王举兵发起祸乱时,成为一支倒戈的利刃。但可惜的是,朱允炆哪种方式都没有选择,偏偏选择了最愚蠢的削藩手段,将所有的藩王全部得罪了一个遍,最终失了帝位,也让朱标一脉自此断绝。

朱元璋的儿子们结局如何(全国朱元璋后人有多少人)

结语

朱允炆的失败还是他过于着急的问题,或许这就是文官主政的最大弊端。文官主政虽然可以便利民生,但党政问题更为严重,甚至会出现因利益问题祸乱朝政。藩王被削虽短暂的利于中央,但很快这些权力也会被文官集团瓜分。

更令人气愤的是,文官集团对事情的发展似乎并不关心,他们并不在乎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什么。朱柏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不是朱允炆在文官建议下的步步紧逼,何以让朱柏在临死之际说到:“本王是高皇帝血胤,岂能受辱于伧徒”这句话。

由此可见,朱允炆的失败不无道理,他的削藩政策让他众叛亲离。朱元璋26位子嗣均不愿帮助他。朱允炆最终自取其辱,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削藩给自己削没了的皇帝,让人唏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Q邮箱:3628405936@qq.com 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