淦字取名寓意(淏字取名寓意)

杨世灿等 鹰子石 2023-03-10 09:31 发表于湖北

13

《山海经》第五•中山经

淦字取名寓意(淏字取名寓意)

淦字取名寓意(淏字取名寓意)

(接上期)二、 参考解读十一201又东南一百八十里,曰暴山,其木多棕、枏、荆、芑、竹、箭、䉋、箘jun,其上多黄金、玉,其下多文石、铁,其兽多麋鹿麆(且改旨),就。1暴山。今湖南平江县东北的幕阜山。平江县,隶属湖南省岳阳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汨罗江上游。春秋属罗子国。秦属罗县。平江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汨罗江上游。东与江西省修水县、铜鼓县交界,西与汨罗市毗邻,南与浏阳市、长沙县接壤,北与湖北省通城县、岳阳县相连。2其木多棕(棕榈、棕树)、枏nán(最早见于甲骨文。木名,又名梅,即楠树。楠的异体字)、荆(紫荆、荆条、荆棘)、芑qǐ(粱、黍作物。苦菜草本植物。)、竹、箭(竹兵器,长约二三尺的细杆装上尖头,杆的末梢附有羽毛,搭在弓弩上发射。)、䉋(郭璞曰:今漢中郡出䉋竹,厚裏而長節,根深。筍冬生地中,人掘取食之。)、箘jun(一种细长节稀的竹子可做箭杆。竹笋。),其上多黄金、玉,其下多文石、铁(见上),其兽多麋鹿麆(且改旨),就(别称雕,鹰科,雕亚科。鳥名。黑色,多子。師曠曰:南方有鳥,名羌鷲,黃頭,赤目,五色皆備)。202又东南二百里,曰即公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㻬琈之玉,其木多柳杻檀桑。有兽焉,其状如龟,而自身赤首,名曰蛫gui,是可以御火。1即公之山,即公山:今湖北通城县梧桐山。通城县别称银邑,汉为下隽县地,故简称隽,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咸宁、岳阳、九江金三角中心交汇点。境内有”华中第一瀑”–白水岩瀑布,”江南药库”之称的药姑山,”有黄龙山,九宫山,黄袍山等。隽水镇是通城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流中心。通城县周为楚地秦属南郡,汉置下隽县,故简称“隽”。属长沙国。2其上多黄金,其下多㻬琈tūfú之玉(㻬琈:美玉名。),其木多柳杻檀桑(柳树杻树檀树桑树)。有兽焉,其状如龟,而自身赤首,名曰蛫gui(一种蟹。一种异兽,状如龟,红头白身。),是可以御火(抵挡火)。药姑山遗址分布于通城县、赤壁市、崇阳县境内。203又东南一百五十九里,曰尧山,其阴多黄垩,其阳多黄金,其木多荆、芑、柳、檀,其草多藷藇、术(㭉,木改术)。1堯山。尧山碑地址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西汉沅江为县,隶属弋阳县。三国成吴栋地盘。南朝建立尧山县和崇化县,隶属尧山县。隋尧山、崇化两县并为安乐县。后为元江县、沅江县。沅江,又名水原,是长江流域洞庭湖的一条支流。它流经贵州省和湖南省。沅江是湖南省第二大河流,全长1033公里。2其阴(山北)多黄垩è(黄色土),其阳(山南)多黄金(金属矿),其木多荆、芑、柳、檀,其草多藷藇(郭璞注:“根似羊蹏,可食。”郝懿行笺疏:“即今之山药也。”参见“薯蕷 ”)、术(㭉,木改术。白术别名桴蓟、于术、冬白术、淅术、杨桴、吴术、片术、苍术等属于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茎入药多项药用功能)。204又东南一百里,曰江浮之山,其上多银、砥砺,无草木,其兽多豕、鹿。1江浮山。 今湖北省通山县的九宫山。通山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属咸宁市,县境东南邻江西省武宁县、南与修水县毗邻,东接阳新县,北连咸宁市,西部与崇阳县接壤。通山地域在战国时为楚地。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下雉县。三国属吴之武昌郡阳新县。通山县通山杨家窝山洞遗址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旧石器时代遗址。2其上多银(一种银白色的过渡金属。银在自然界中很少量以游离态单质存在,主要以含银化合物矿石存在)、砥砺(砥指细腻的磨刀石,砺指粗糙的磨刀石。打磨石),无草木,其兽多豕(非家养猪)、鹿(哺乳动物,反刍类,种类很多,四肢细长,尾巴短,一般雄的头上有角,个别种类雌的也有角,毛多为褐色)。205又东二百里,曰真陵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玉,其木多穀、柞、柳、杻,其草多荣草。1真陵山上承即公之山,今天湖北省阳新县幕阜山东端;而东南方的阳帝山,也在湖北省阳新县境内一带。幕阜山,古称天岳山,岳阳即因地处天岳山之南而得名。幕阜山古老而奇异,山地森林茂密,以松、杉、毛竹为主,经济林有油茶、茶树、油桐、漆树。山中多险崖、奇木、幽谷,山上还有沸沙神泉。阳新县,隶属湖北省黄石市,位于黄石市东南部,东南紧邻江西省瑞昌市,西南接通山县和江西省武宁县,西北连咸宁市咸安区、大冶市,东北与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陶唐时为荆扬之域,虞、夏、商属荆州,西周为鄂王辖地,春秋归楚,秦属南郡。新阳城遗址位于安徽省界首市城区西北17公里处,俗名尹城子。其城春秋为蔡国属地,时称莘邑,《左转·庄公十年》:“荆败蔡师于莘”。秦置为新阳县,隶陈郡。新阳得名于新水《水经·颍水注》:“新沟自颍北东出,县在水北,故应劭曰县在新水之阳。”“新”、“莘”音同,新水原名当作莘水,秦既以莘改置新阳县,莘水遂改作新水。今新阳城遗址东、南两面各临一小水,相会于其城西南。2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玉,其木多穀(《说文》穀 gǔ,续也,百穀之总名。此指构树。)、柞(柞树,叶子可用来饲养柞蚕)、柳(柳树)、杻(《尔雅》杻,檍。注:关西呼杻子,一名土橿),其草多荣草(草名)。206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阳帝之山,多美铜,其木多橿、杻、檿yan楮,其兽多麢麝。1阳帝山。今湖北省阳新县境内。阳新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隶属黄石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脉北麓。县政府驻兴国镇。阳新历史名下雉、永兴、兴国、富川等,素有”百湖之县”、”鱼米之乡”之美称,是中国著名的苎麻之乡,也是湖北省林业和水产大县。境内有仙岛湖、七峰山。2多美铜,其木多橿、杻、檿yan楮(說文,山桑有點文者。書·禹貢,厥篚檿絲。註,檿絲,蠶食檿桑所得絲。楮也叫榖。通称构树),其兽多麢麝(麢,古同“羚”。林麝: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207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泠石、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兽多麋鹿,多白蛇、飞蛇。1柴桑山。柴桑山在今江西九江县西南境。2其上多银,其下多碧(《说文》碧,石之青美者。),多泠石(《说文》汵本字作淦﹐云泥也﹐盖石质柔软如泥者﹐今水中土中俱有此石也。)、赭(红褐色),其木多柳、芑、楮、桑(见上),其兽多麋鹿(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得名四不像。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性好合群,善游泳。),多白蛇(指患白化病的蛇,少见,如蟒蛇的白化种黄金蟒。)、飞蛇(游蛇科金花蛇属爬虫类,共3种。体细长,树栖,能作短距离滑翔。滑翔时身体挺直,腹部正中鳞片收缩使腹部微凹。飞蛇多昼间活动,捕食啮齿动物、蝙蝠、鸟和蜥蜴)。柴桑山晋陶潜家于柴桑。九江,简称“浔”,古称柴桑、江州、浔阳,江西省辖地级市。夏、商时期,九江境地分属荆州、扬州;春秋时分别属吴国、楚国,有“吴头楚尾”之称;战国时多有变更: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楚败越,属楚。有芦峰岭古商道遗址。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瑞昌铜岭铜矿遗址。208又东二百三十里,曰荣余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银,其木多柳、芑,其虫多怪蛇、怪虫。1荣余之山。荣余山指菜园坝山,简称菜园坝。今江西永修县吴城镇。永修县,隶属江西省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南邻南昌市,东频鄱阳湖,西倚云居山,北与庐山市、共青城市、德安县、武宁县接壤,与都昌县水域相连,西与宜春市的靖安县,南与南昌市的安义县、新建区等9县(市、区)交界。永修古称艾地,秦隶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海昏县,为建置之始。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并海昏、建昌两县为建昌县,县治设在今艾城街附近。永修县境内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0处,商周时代文化遗址16处。2其上多铜,其下多银,其木多柳、芑(粱、黍一类的农作物。 芑菜,类似苦菜的一种草本植物),其虫多怪蛇、怪虫(奇怪的蛇、虫)。209凡洞庭山之首,自篇遇之山至于荣余之山,凡十五山,二千八百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一牝豚刏ji,糈用稌。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尧山、阳帝之山,皆冢也,其祠:皆肆瘗,祈用酒,毛用少牢,婴用一吉玉。洞庭、荣余山,神也,其祠:皆肆瘗,祈酒太牢祠,婴用圭璧十五,五采惠之。1凡十五山:洞庭山之首篇遇之山(湖南岳阳市境内东洞庭湖洞庭山)、云山(湖南省邵阳武冈市雪峰山天子山)、龟山(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关市乡龟山村)、丙山(今湖南澧县的大基山)、风伯之山(今湖北石首市与湖南安乡县之间的长右岭名曰莽浮之林)、夫夫之山(湖南岳阳大云山)、洞庭山(湖南岳阳君山古称洞庭山、湘山、有缘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暴山(湖南平江县东北的幕阜山)、即公之山(今湖北通城县梧桐山)、堯山(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尧山碑地址)、江浮山(今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真陵山(今天湖北省阳新县幕阜山东端)、阳帝山(今湖北省阳新县幕阜山脉北麓)、柴桑山(今江西九江县西南境九江古称柴桑)、至于荣余之山(江西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云居山)。2二千八百里。合1400公里。3其图腾,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活公鸡)、一牝豚刏ji(牝豚,指母猪。刏ji古同”刉”。指谓祭礼中刺伤牲畜以使出血为祭),糈用稌(糈xǔ,祭神用的精米。稌tú,稻子,指糯稻)。3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尧山、阳帝之山,皆冢也,其祠:皆肆瘗(肆瘗,祭名,祭山后将所用牲玉埋于土中),祈用酒(祭祀用酒,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仪式。亲朋好友吊祭死者,习俗是“吃斋饭”,吃“豆腐饭”),毛用少牢(毛,祭祀用的带毛的动物。祭祀燕烹用羊、豕各一者,叫做”少牢”。少牢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少牢在祭品的规格中低于”太牢”。瘗yì,埋葬),婴用一吉玉( 婴,颈上的饰物。吉玉,彩色的玉)。左四山皆冢,指高而大的坟。4洞庭、荣余山,神也(宗神),其祠:皆肆瘗,祈酒太牢祠(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婴用圭璧十五,五采惠之(祈,向神求福。璧,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圭璧,一种玉器。指贵重的玉器)。210右中经之山志,大凡百九十七山,二万一千三百七十一里。211大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居地,大凡六万四千五十六里。212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zang,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禅shan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1禹曰:大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约公元前2070年,禹之子启继位称王,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禹利用自己“号令天下”的权威,扶植儿子启的势力,使启得以攻杀接替禹位的东夷首领益,并征服其他不服从自己的部落。大禹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并铸造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禹死后安葬与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现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有来禹陵祭禹。2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海域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多个,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平方千米。中国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省级行政区划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世界遗产数量全球领先。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东西长5200公里南北长5500公里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 5200公里。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度),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北纬4度),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这是中国直线的最长距离。” 天下名山,附录wstc文章观览2千年研究之风:《山海经》研究·清代汪绂《山海经存》述评:考据学笼罩下的清代《山海经》研究呈现出一种复杂暧昧的两面性。一方面,作为官方主流代表的四库馆臣称其“百不一真”,将它从史部地理类转到子部小说类“异闻之属”。考虑到传统观念视小说为末流,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山海经》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但另一方面,由于上古史料缺乏,考据起来难免“文献不足征”,学者们又不得不对《山海经》的相关记载予以关注。信者有之,非者亦有之,但不管怎样,清代《山海经》注本及评论著作空前繁富确是不争的事实。如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汪绂《山海经存》、毕沅《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周绘藻《山海经补赞勰读》、吕调阳《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陈逢衡《山海经汇说》、俞樾《读山海经》等等 。连山师《〈山海经〉学术史考论》逐一评析了吴任臣、毕沅、郝懿行、陈逢衡和俞樾五位大家对《山海经》的考释和认识。汪绂清代《山海经》学抑或古本《山海经图》,汪绂和他的《山海经存》都是绕不开的名字。一,文字校释。《山海经存》并不以文字考订见长,但汪绂对个别字词的注解颇有启发性,甚至给人拨云见日之感。如《西次首经》有“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是錞于西海,无草木,多玉。淒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多丹粟。”郭璞注:“錞犹隄埻也”,郝懿行云,“盖埤障之义”。汪绂却认为,“錞犹蹲也”。《说文》:“蹲,踞也。”这里将“錞”释为蹲踞、坐落之意,显然更为贴切。对此,袁珂先生也深表赞同:“汪说于义近之,錞盖蹲字假音也”。 “錞”字又先后见于《北次二经》与《中次七经》 ,袁均引汪注释之,以为“尤洽”。(《北次二经》:“又北三百里,曰敦题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是錞于北海。”《中次七经》:“又北三十里, 曰婴梁之山,上多苍玉,錞于玄石。” 后者袁珂以为仍应释作“蹲”,乃“引申固亦有依附之义也。”)又如《中次十一经》:“又东四十里,曰丰山,其上多封石,其木多桑,多羊桃,状如桃而方茎,可以为皮张。”郭璞曰“治皮肿起。” 此条汪绂注云:“羊桃,苌楚也,又名姚芅子。如桃而小,中有陷痕如小麦,其枝茎畧方如荆,其枝繁而茎弱。其皮柔韧,横截而脱之成圈,可以箍物,亦可饰弓。故曰,可以为皮张。谓以皮饰弓外体也。俗名桦桃。李时珍以此为藤梨、猕猴桃,误也。藤梨亦有羊桃之名,然蔓生大叶,绝非其类。陆氏草木状之说亦混。郭注云可治皮肿起,亦误。” 二,地理考证。明清之际,利玛窦、艾儒略、南怀仁等欧洲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其中包括不少世界地理知识,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就引用过这方面的资料。《山海经存》中,汪绂也多次据西学推证。比如《山经》末尾:“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 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注曰:“据西学推之,地球九万里,则其径五万里。自南极至北极,地面上相去四万五千里,东西亦如之。盖西学以北极高下经纬之度合日影长短。参合之,每二百五十里而北极高下度应之,是为可据云。” 另,注《大荒东经》“大人之国”时,为批驳《河图玉版》所载之荒唐,汪绂又说:“地球不过九万里,又乌所谓数十万里者耶!”“地球九万里”乃以地圆说为基础,九万里指的是地圆周长,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里就说“然地球圆九万里,径三万里”(卷七•如是我闻一)。汪绂的“其径五万里”,实在不知道怎么算出来的。可见他虽则十分服膺西学,但恐怕道听途说的多,不曾深究。随着地理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山海经》之讹误愈加明显。汪绂有时也忍不住感慨,“此书荒远错乱,不可尽据也” ,“此书道里之远近多难据也” 。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其地理价值,反而每每对不确实处曲为辩解。《南次二经》“浮玉之山”与“成山”条下,有“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汪云:“案此以为在浮玉、成山之又东五百里则近是;若以为在句余山之又东千五百里则不可。盖此约略记所见闻,非若《禹贡》有经有纬也。” 他认为具体里数只是针对相邻两山的计算结果,不能直接推及远处。由于山势起伏走向不同,甲山在乙山以东三百里,乙山在丙山以东三百里,却未必甲山就在丙山以东六百里。对此,他有个最常用的说法,即鸟道盘迴或鸟道盘错。如《南次二经》末条:“此经大约自湖南岭北以及闽浙之山。凡所云又东者,鸟道盘错杂记之如是云尔。”又《南次三经》“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下注:“灌湘,一作灌湖,射广西全州之湘山……然自南丹州至全州无一千七百里,是知古人撮记或鸟道盘迴也。” 有时不光道里数,连基本方向都与现实不符。《西次三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汪绂注曰:“天山又名祁连山,在凉州之北。凡此大概皆河西四郡之间之山川耳,非必昆仑之西数千里也。亦犹《南山经》会稽山已频东海,而其下纪浙闽间山,又皆曰又东也。” 如果“又东”“又西”只为说明“大概……之间”,标明方向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解释未免太过牵强。三,对神怪内容的理解。中国古代对神怪内容合理化解释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钟敬文先生称之为“合理主义”,“即用一定时代条件下人们所认识和理解的、有关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物理、事理、伦理,去推断、衡量神话,因而一方面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排斥或完全否定,另一方面又试图给予合理的解释或论证。” 汪绂亦难逃此窠臼。如解释《西次三经》钟山之子鼓,“曰如人面而龙身者,盖其身体手足夭矫有似于龙耳。” 又如,《大荒南经》“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注云“人面鸟喙有翼者,其后裔习居海中而为是形也。然则非真生翼也。殆如佩匏及皮囊之类以渡水,如翼云尔。” 释钉灵国之人“马蹄善走”亦类此:“其人多毛,以皮为足衣,如马蹄而便走,即后世之靴是矣。非真马蹄也。” 纵观全书,他进行合理化解释的方式大概有三种:第一,从经验事实出发加以推证,上述三例皆是。第二,通过“更正”关键字对文义重新解读。《大荒南经》中有一段著名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生十日”向来是理性阐释的重点。郭璞云:“言生十子各以日名名之,故言生十日,数十也。” 这种说法实在很难令人信服。相比之下,汪绂做得巧妙得多,他说“‘生’宜作‘主’。篆文生与主字形相近而误也。十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主十日”即司掌历法的意思——只改一个字,便轻松化解了难题。第三种即论理化。《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 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汪注:“前后每言夸父以追日渴死,而又言应龙杀之,已决衡不合矣。应龙既杀夸父,又助黄帝攻蚩尤,是盖古者诸侯氏号。昔伏羲以龙名官耳,岂真龙哉!而曰以杀蚩尤夸父故不得复上,则是以应龙为真龙也。龙能为雨,亦以雨作而龙因随云气以升腾耳。雨者,天地之交,阴阳之和,岂尽龙所能为?且冬月龙蜇不出而未尝无雨,可知雨不尽龙所为矣。然荒唐之语不足深辨也。龙有翼者曰应龙。古祈雨之法,为土龙而祷焉。又贮水以养蜥蜴而祝之。董子《春秋繁露》祈雨之法:闭南门、开北门而以水洒人。又以甲乙日使幼者舞青龙,丙丁日使壮者舞赤龙,戊己日使舞黄龙,庚辛日使老者舞白龙,壬癸日使妇人舞黑龙。此皆各以类求,亦以龙为鳞虫之长,属木而生于水,子母相从,故云从龙为有可感召之理而已矣。” 这段详细的注解表达了多层含义:夸父之死前后文不合;以应龙为真龙,误;雨非龙所能为,至少不尽龙所为;为龙祈雨乃从五行相生之理。吕微在《神话何为》一书中曾提出,在汉语文明的轴心时期,理性知识对于非理性知识祛魅的途径之一是将神话中具体意象的叙事关系转换为抽象程度不等的概念论理(逻辑)关系。这里“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中的“龙”和“雨”原本是神话事件中的具体叙事意象,经过论理知识(阴阳五行说)的改造,它们被抽象为逻辑符号“木”和“水”,其叙事关系也转换为“木生于水,子母相从”的逻辑关系。这样的合理化解释即为上文所说的论理化。事实上,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合理主义解说本身并不新鲜。但汪绂的特异之处在于,他的态度似乎和其他人有着微妙的不同。一般以理智释神异的人,大都本着求真究理的严肃目的,一定要探其本原,揭穿各种虚幻的事物和观念;有时这一求是精神甚至伴随着某种道德责任感。可汪绂有时却显得十分随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绂注:“汤谷当作旸谷,扶木即扶桑也,乌,三足乌也,载与戴通。荒谈,甚无稽却甚有趣。” 似乎还带有纯粹品赏、把玩的味道。关于《大荒西经》中的“弱水之渊”“炎火之山”,他说,“案西南有火海,川中有火井,水中且有火,此物理之难以常论者。魏帝叡尝作论以辨火浣之诬,后吴人乃进火浣,于是自毁其文。然此皆南极远地,非此火山也。此火山要即今火州之地。其处有山土皆正赤,日午与日光相映,薰烝酷熟,其气如焚,乃所称火焰山也。” 一方面利用经验常识合理化解释了所谓火焰山;另一方面却并不否认,不合物理之物也可能、而且确实存在。汪绂虽也讲求真求理、溯委知源,却好像并不过分执著于此。他曾自白心迹说:“学者于物、怪、神、奸,既惑而不能不信,然又不敢全信,故只得委之无穷,付之以不可知。然疑念既生,终被神怪牵惑,谓之不敢全信,已是深信之矣。故人贵穷理。穷理者,非穷此神怪有无之理,只是穷究自己身心性命之理。身心性命之理,果能真知其本源,则神怪自不足惑。若乡神怪,穷究其有无,则终身只是惑也。”可见他所求之理,并非“物”理,而是“心”理。在这个意义上,神怪之有无本就是无谓的事。四,山海经图。汪绂工绘事,曾在江西景德镇画瓷为生。他作的《山海经》图“比较精细、生动传神、线条流畅、有创意,显然出自有经验的画家的手笔”;编排格局上按《山海经》十八卷经文顺序依次插图;从图画叙事的方式来看,则以无背景的多神一图与一神一图穿插进行。马昌仪所著《古本山海经图说》,搜集了十六个版本共一千六百多幅图,并将其同时列在相应文字下以资比较。但关于汪绂图本,该书出现了不少错讹与遗漏。《山海经存》卷六卷七,即《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的文字及图均由后人补作 ,《图说》却不加分别,一律作“清•汪绂图本”。此外,书中遗漏了十二幅图,分别是《西次首经》“栎鸟”;《西次三经》“蠃母”;《西次四经》“鸮”;《北次三经》“鴣 (習鳥)”、“鹠”;《东次首经》“箴鱼”;《中次五经》“麖”;《中次七经》“(鱼帝) 鱼”;《中次八经》“麈”、“□”( 按或獸,自上而下分别是“刍”字上半部+“口”+“比”+“犬”);《大荒西经》“不周山两黄兽”“蟲状如兔”。汪绂所作之图虽以无背景居多,但那些少数带背景的更能凸显其个人特色。与其他版本的山海经图比较,我认为汪绂图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为了更直观地再现经文内容,常以汉字及其他指示符号入画,抽象与具体相结合,隐约有超现实主义画风。如“神磈氏”“神江疑”“羲和浴日甘渊”“鱼妇”等。这里仅以“鱼妇”为例稍作分析。《大荒西经》:“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图中“风道北来”既标明方向,又指示出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而象征风的波浪线条从图右上角回旋而下,由窄渐宽,布局精巧,颇具动感,且寓“天乃大水泉”之意。顺着风势,鱼妇一半为鱼一半为蛇,似乎还在变化中。反观经文:“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并未言明鱼妇完全化为鱼否。作图者恰恰选择这样一个意蕴最丰富的动态时刻予以呈现,让人不得不感叹其构思之妙。汪绂学识宏富,解经颇有见地,所作山海经图也往往别出心裁。但就像刘师培所感慨的:“然尊先生之学者,至今未一睹也”,岂不可惜?灿按,杨守敬曰“古里宿于今”、“东南即东”“古地理也”而太史公及至鲁迅评为“鬼怪之书”。2言其《五臧》zang,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禅shan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五臧,指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藏山经》是《山海经》 中最古老、 地理学价值最大的部分。 《五藏山经》 全文共15000多字。西汉末年才通行于世的《山海经》,由山经、海经和大荒经三部分组成,海经和大荒经是后人增补的,而山经大约是战国后期写成的,包括五篇。在其结尾处有”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居地也,言其五臧”,因此早期以《五藏山经》之名通行。所谓”五臧”,可能兼有书分五篇,地分五区之意。今本《山经》之末有一段类似于”跋”的文字,说《山经》编写的目的是为”国用”;又说:”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之所起也。”这段文字被认为是汉代添加的,但所举”出铁之山”远多于”出铜之山”,正是反映了继青铜文化之后,铁器盛行时代的特征即战国中后期的情况。《五藏山经》全文15000多字,山名347个,它把我国的山地分为南、西、北、东、中五个走向系统,每个系统中的许多山又被分成若干行列,即若干次经,依次分别叙述它们的起首、走向、相距里数和结尾。”山经”含有今天所说的”山脉”之意,不过当时还只有把山隔成行列的概念,而缺乏山势连绵的意义。《五藏山经》中有些山名今天仍在使用,但由于原著对五大系统中各个山列的方位、距离的说明不够准确,加上一些虚构、夸张的内容,造成后人的许多误解和争论。不过,山经中有关地形的描述,基本上遍及我国各地,还是反映了战国时代已经认识到的”天下”形势。《山经》论述的范围。相关资料参看谭其骧:《论<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中国科技史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东山经》论述的范围大致在今山东省至苏北、皖北,东至于海。其中包括46座山,由西而东分成四次经,大致都呈由北而南的走向。《北山经》论述的范围在今内蒙以南、贺兰山以东、河套以北,南起山西中条山,东至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部),北至内蒙阴山以北,不包括内蒙和辽、吉、黑等省,也不包括河北省中、东部。有山87座,由西而东分成三次经。其中不少山名今仍可考,不过夸大了各山之间的距离。文中所说的管涔山、漳水、滹沱、洹水、滏水、沁河等名,至今沿用。《西山经》论述的范围在今秦岭以北,甘肃、青海湖一线,新疆东南角,包括河西走廊,不包括罗布泊。北至宁夏盐池西北、陕西榆林东北一线,东至陕西黄河界。有山77座,由南而北分为四次经,大致分布在山西、陕西两省之间的黄河大峡谷以西。《中山经》论述的范围大致在巴、蜀和以东的湘、鄂、豫部分地区,不包括今滇、黔、桂等省,叙述最为详细,可能是作者最熟悉的地区。包括97座山,分为十二次经,基本上都为东西走向。《南山经》论述的范围为今浙、闽、赣、粤、湘等省,不包括广东西南部和海南岛。有山40座,由北而南排为二次经,皆为东西走向。《五藏山经》通过这五大地区,基本上对遍及我国各地的地形作出了记述。在各个山列的记述中,又详略不一地论述了各地的水文、地貌、动植物、矿物、特产以及神话传说等,记载了许多非常宝贵的自然地理知识。关于水系《五藏山经》首先记述了作者最熟悉的现今晋、豫两省交界地区的水系分布,然后又相继说明了其他地区的情况。几乎在所有山列的叙述中,都联系到了发源的河流,说明它们的流向、归宿、主流和支流的关系以及有关的湖泊、沼泽等。《五藏山经》共记述358条河流和湖泊,粗略地勾划出了北自黄河、海河流域,南至长江中下游的水系分布状况。关于黄河之源《北山经》称:”敦薨之水,流入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又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这似乎是想突破”导河积石”的传统说法,把黄河之源推向积石山以远地区,以夸大河源遥远,但又无把握说得太确切,因而把昆仑山以北很远的罗布泊水系与昆仑山之东的黄河水系不切实际地混连起来,把前者当作黄河的上源。这当然反映了当时地理考察的局限性,不过这个错误的说法对后世的影响却是颇大的。关于长江之源《中山经》的中次九经把”岷山之首”称为女凡之山,其水是”东注于江”的支流,”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这是沿袭”岷山导江”的说法。《五藏山经》关于其他地貌的描述也十分丰富。如南次三经所说南方岩溶洞穴:”南禺之山,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辄入,夏乃出,冬则闭。”南禺之山指粤北英德一带石山,属峰林石山地形,石山脚下多有落水洞穴,春季雨水注入,夏季多雨使地下水位升高而由洞穴流出,冬季干旱无水。关于河水潜流现象,如”白沙之山。。鲔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灌山。。郁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关于北方河水的季节变化,如”教山,。。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实惟干河”。关于东部地区的涌泉现象,如”踵之山,。。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关于流沙,有”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南望昆仑”。这是指塔里木盆地内的沙漠地形。《五藏山经》还有关于火山的记述,如《西山经》中称:”南望昆仑,其光熊熊”。这是讲昆仑山的火山现象,昆仑山至今仍有活火山存在。《五藏山经》对不同地带动植物的记述,也很符合实际。如对西部高山地区的描写:”申首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南山经》中记有”多桂”、”多象”、”多白猿”等,反映了热带和亚热带的特点;《中山经》则有”多桑”、”多竹箭”、”多漆”等,反映了黄河以南到长江中游地区的特点;《北山经》有”多马”、”多橐驼”的描述;《西山经》有”多松”、”多犀兕熊罴”等;《东山经》写东部沿海地区”多茈鱼”、”多文贝”等。《五藏山经》还记载金属矿产地点170多处和许多玉石的产地。秦汉以后,人们又将《海经》九篇和《大荒经》四篇与《五藏山经》一起编成《山海经》。这两部分虽然提到一些地理学方面的内容(如《海内北经》和《海内经》讲到朝鲜),但大都不准确。这种不标准很可能是当时作者的度量衡和测量方式与现代测量技术差别巨大,其中有误差也在所难免,这本书仍然告诉了我们古代先民们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观察,和当时的动植物资料,学术价值非常之大。3封于太山,禅shan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司马迁确认,有十二位远古帝王曾先后封禅泰山,他们是: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氏、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尚书》、《礼》:“天子巡守,岁二月至于岱宗。”孔子称:“封泰山,禅粱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盖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平也。所以必於岱宗者,长万物之宗,阴阳交代,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遍雨天下,唯泰山乎。封者立石高一丈二赤,克之曰:“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民以仁。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祭上玄尊,而俎生鱼。坛广十二丈,高三尺,阶三等。必於其上,示增高也;克石纪号,著己绩也。或曰金泥银绳,印之玺。下禅粱父,礼祠地主,去事之杀,示增广也。禅谓坛?单当有所与也。三皇禅於绎绎,明己功成而去,德者居之。绎绎者,无所指斥也。五帝禅于亭亭,德不及於皇。亭亭名山,其身禅于圣人。三王禅於梁父,梁者信,父者子,言父子相信与也。灿按,孔、屈引山海经之确证。4天下名山:在中国成千上万的山脉中, 有许多山脉又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青藏高原山脉 。1.秦岭——淮河,是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是中国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地区; 是中国一月均温 0℃等温线经过地区,是中国积温 4500℃经过地区,是中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中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 中国南方水田农业与北方旱地农业界线; 中国河流有无结冰期界线,江汉谷地与渭河平原界线,四川盆地与黄土高原的界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2.大兴安岭,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分界线,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分界线,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界线。3.昆仑山,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界线,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界线,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界线。4.祁连山,暖温带与中温带界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与河西走廊界线,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界线,青海省与甘肃省界线。5 天山,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界线,暖温带与中温带界线界线,冬小麦与春小麦界线 南疆与北疆界线。6.阴山(长城) 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冬小麦与春小麦界线,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分界线 2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界线,北方少数民族与南方汉民族界线。7.贺兰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界线,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8 巴颜喀拉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界线。9 横断山,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与青藏高寒气候区界线,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西藏自治区与云南、四川界线。10.太行山,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界线,山西省与河北省界线。11.巫山,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重庆与湖北省界线。12.雪峰山,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云贵高原与江南丘陵界线。13.武夷山,江南丘陵与浙闽丘陵,福建省与江西省界线。14.南岭,热带季风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界线,热带季雨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界线,积温 7500℃经过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江南丘陵与两广丘陵,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界线 。15.怒山,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界线,云南省与西藏自治区界线,怒江、澜沧江分水岭。16.大巴山,江汉谷地与四川盆地界线 四川省与陕西省界线 汉江与嘉陵江的分水岭。17.喜马拉雅山脉, 亚洲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包括世界上多座最高的山,有110多座山峰高达或超过海拔7,300公尺(24,000呎)。其中之一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也称埃佛勒斯峰,萨加·玛塔峰),高达8848.86米 [1] 。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它耸立在青藏高原南缘,分布在我国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等国境内,其主要部分在我国和尼泊尔交接处。西起帕米尔高原的南迦帕尔巴特峰,东至雅鲁藏布江急转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全长约2500公里,宽200-300公里。213右《五臧山经》五篇,大凡一万五千五百三字。1《五藏山经》全文15000多字,山名347个,它把我国的山地分为南、西、北、东、中五个走向系统,每个系统中的许多山又被分成若干行列,即若干次经,依次分别叙述它们的起首、走向、相距里数和结尾。(全文完)

作者简介—–屈原杨守敬诸子百家解读《山海经》—-杨世灿杨泽甦宏杨泽未冬—-杨氏第十七世孙杨永壹文杨永雯壹统稿

淦字取名寓意(淏字取名寓意)

杨世灿,男,宜都人。副研究员。代表作中华书局出版《水经注疏补》《屈原研究》等。系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顾问,宜昌屈原学会学术顾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Q邮箱:3628405936@qq.com 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