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那个很大你忍一下(我的很多你忍一下出处)

小长假已经结束,今天开始就要开启7天上学模式。记者了解到,从前天开始,史诗级大片《补作业》再度上映——各地的学生们开启疯狂补作业模式,补到凌晨已经是常态:

我的那个很大你忍一下(我的很多你忍一下出处)
我的那个很大你忍一下(我的很多你忍一下出处)

如果说监督娃补作业让不少家长“崩溃”,那更让家长们抓狂的,一定是检查娃因为赶工期而勉强交付的“豆腐渣工程”——

这是一个原本挺美好的长假午后,空气中都是甜甜蜜蜜的桂花味,杭州家长王女士午觉醒来,打算边吃水果边检查儿子的作业。马上,神兽就要归笼了。

嗯,作业满干净,书写也清清爽爽的,但似乎,少了点什么?

再仔细看看。

这里,“不正确”没圈上,那里,“正确”也没圈,还有,重点句一点记号都没有,英语的阅读理解作业,也干干净净的,一个标记都没有。

“都说了上百遍了!关键字圈画还是没有!”她冲进儿子的房间,一通大吼,“你看看,这个,这个,全错!”

“啊,怎么错了?”儿子接过作业,看了后不好意思地笑笑:“哦,这个我知道的,我没看清。”

“又没看清!跟你说了多少遍,圈画了关键字就可以避免了,为什么不圈画?!”王女士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原本的好心情也消失殆尽。

我的那个很大你忍一下(我的很多你忍一下出处)

说到圈画关键字,家长琳妈的吐槽停不下来。

“从小学低年级就提醒她要圈画,到现在初一了,还是经常性没有。这次假期的数学作业,还是因为没有圈画关键字导致‘眼瞎’,很简单的题错了好几个。”琳妈说,为了让女儿养成圈画习惯,她用了各种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没用;发脾气大骂一通,可以圈上两三天,通常一周内准失效。上个寒假,无奈的琳妈尝试了奖励大法,女儿的每周各科作业只要记得圈画,就可以在周末兑换一份小礼物。“这个诱惑还是蛮大的,第一周,每天都认真圈了,获得盲盒一个。但第二周,她慢慢就忘了,也懈怠了。我发现,她做完作业一个圈画没有,但为了满足我的要求,做完了补上几个圈应付一下,当完成任务。这真的是失去了圈画的意义!”

特别是因为没有圈画,孩子经常性“没看清”“没看到”导致了一系列低级错误,琳妈最是没法忍。

“尤其到了初中,一道题的分值很大,看错、没看清导致的错误,我都替她心疼!”琳妈告诉记者,她观察下来,女儿如果看到难题,会自动切换成“专注”模式,读题认真,会做记号提醒自己,但遇到基础题,心态一下子放松,分分钟懈怠,不仅毫无圈画,有时候题目都没有认真读完,导致一连串的低级错误。比如一个科学题,要求填实验仪器名称,她偏偏随手填了仪器对应的字母,看到都要气死。“希望她做作业圈画,其实也是希望她养成做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学生时代,做事认真,就从做作业专注、认真开始。”

为什么喊着叫着提醒不下百次,孩子还是没养成做作业圈画关键字的习惯?

作业时圈画关键字是否必须?

在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的郑瑶莲老师看来,“圈画”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可以先明确出发点,因人而异,视具体情况而定。

首先,家长要明确培养这个习惯的目标导向是什么。

“如果判定其为成就孩子一生的好习惯,跟站坐姿、举手回答问题、主动预习复习、整理打扫、待人接物等习惯的养成一样,认为这些有助于孩子综合素养的提升,是未来发展所必须的,那么就坚持让孩子去做。如果说出发点是它最直接带来的结果——提高做题的正确率,那么我认为可以一分为二来看待,这时候,它只是一个辅助手段。”郑老师分析,对于专注度高、阅读能力强、速度快的孩子,完全有能力不借助“圈画”这一手段,达到正确解题的效果,那么这时候就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圈或者不圈,都可以。但对于确实时常会因为没有“看到”关键词,导致审题失误的孩子,就很需要用“圈画”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审题能力。郑老师特别提醒,这是一件因人而异的事情,可能也会因学科而异,有的孩子文科不需要圈画,而理科需要,那就按需来分类养成。

如何养成圈画的习惯?

郑老师总结了三步:消除畏难情绪,明确圈画内容,陪伴持之以恒。

“孩子从心理上接受很重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很有用的过程,并不是在增加负担、在浪费时间。”家长可以抓住孩子因不圈画导致解题失误的某次契机,当孩子开口说“我没看到”时,心平气和跟孩子讲:“你圈画一下就能看到,就可以避免这类硬伤,这多好呀,圈画一下也不是很难对不对?”

可以做一个客观的对比,完成一次练习,“圈画”后究竟会“浪费”多少时间,问问孩子是否会因为这几分或者几秒的时间导致规定时间内需要完成的练习做不完,或者一定要冒着审题不清的风险把这点时间省下来,孰重孰轻?

让孩子明确这一习惯的重要性后,执行起来就相对容易了。

执行时,要给孩子具体的指导,不要笼统地说“圈画”,而要让孩子明确哪些字词是关键点,也就是所谓的“题眼”。比如数学课上学“前后”“左右”等内容,圈画“谁的”“从哪边数起”“第几”等,反复圈画下来,孩子就了解哪些是最重要的信息,就能做到简洁而高效。

最后,要持之以恒,这也很考验家长的耐心。

“不要带着指责情绪去批评孩子,客观的就题指导,不要强化孩子的困难。”郑老师分析,有的孩子执行力强,训练几次就能顺利进行,有的孩子则需要反复多次的提醒,慢慢帮助他们找准信息、提升速度,而依据 “21 天定律”,一般坚持三周左右,就能有所养成。

来源:钱江晚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Q邮箱:3628405936@qq.com 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