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简介(历史中记载的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又名清凉山,属于太行山脉。《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是由五个顶如平台、相互连接环绕、包容、挺拔秀丽的山峰组成,这便是闻名遐迩的五座台顶,分别为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这些台顶的海拔高度平均在3000米左右,北台为最高峰,海拔3061米,号称“华北屋脊”。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首的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是释迦摩尼佛的上首大菩萨,是七佛之师,般若(音bō rě,即智慧)的化身,主司智慧。关于文殊的般若智慧,佛教把他比喻为能斩断一切烦恼,劈开一切蒙昧,断除一切魔障的锋利宝剑。(文殊即手持智慧之剑)《华严经》中有佛说文殊在清凉山讲经说法,而五台山以气候清凉、地兼五顶,故五台山得名为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亦得名“清凉山”。

五台山简介(历史中记载的五台山)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座台顶组成,其中,东北西中四台,一山连属,势若游龙,惟南台独秀而居。南台顶,亦名锦绣峰,以其山花烂漫,花香四溢,景色秀丽而得名。南台海拔2489米,是夏秋之际游人登山赏花阅野的理想之所南台顶上现存寺庙一处,名曰普济寺。据《清凉山志》载:普济寺建于宋,明成化年问予以重修。性善诗中对普济寺有这样的赞颂:“策杖寻幽上翠巅,清凉春尽景芳妍。千坐花缀千崖锦,五顶峰连五顶天。梵刹岩完陵日月,经堂寂寞锁云烟。真容欲啫知何在,极目苍苍意惘然。”这足以说明南台风光之秀丽。原普济寺内有明洪武二十年(1387)晋王,原国公等游台碑记和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修葺碑记。寺内3回前殿,内供脱纱弥勒佛像:5间正殿为文殊殿,殿前有文殊画像碑:后殿为石窑洞3间,内置一尊石雕佛像和两尊菩萨塑像,其中,石雕普贤善萨骑象,雕工精细,色泽古朴,当为宋元时期遗物。普济寺现有三佛殿和后两处主要建筑,三佛殿内供横三世佛,而后殿内则供狮子吼文殊菩萨。佛相庄严古朴,笔触细腻道劲。南台文体殿,后为普货易在普济寺东有一石砌宝塔,名为普贤舍利塔。塔身高16米,7层,上部为瓶形,中部有石雕覆莲围,下为人,马,龙等石雕。塔内为木构建筑,青石裹外。沿塔内旋梯上登塔顶,南台风光尽收眼底,游人至此,如人仙境,流连忘返。

五台山简介(历史中记载的五台山)

狮子窝,亦名大护国文殊寺,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为僧智光等53人建的十方净土院。可惜原寺院已毁,仅存佛塔一座。塔在中台西南,距台怀镇10千米。塔座为石砌八角束腰须弥座,座的上下部分雕仰覆莲瓣,束腰浮雕动植飞潜图案。座上为八角十三最缩棉式塔身,高35米。塔身中空,可登至五层。一至四层均有砖券拱门,供人登眺,塔身酸饰黄、绿、蓝三彩琉璃、上置万尊佛像。佛像侧有太监、内宫监、商贾、平民等施主姓名:塔檐为仿木构件,檐角原悬104枚铜铃,现已无存。塔身上为仰莲华盖,内置风磨保宝珠3枚。塔身第5层上嵌琉璃塔铭:“直隶真定府定州城西忽里碾子疃王庆等人于万历二十七年烧制建塔,三十二年完工,名曰:佛像典翠琉璃塔”造型古朴,巍峨壮观,是五台山密檐式塔的典型。

五台山简介(历史中记载的五台山)

吉祥寺,原名古佛庵,创于唐代。思县和尚重建,离尘和尚继修,明弘治年间,比丘尼净玉易庵为铁瓦殿,明末,命督三味和尚开始传戒。清雍正三年(1725).钦命督理五台山札萨克大喇嘛罗藏陈盆鼎新寺宇,更名法祥寺,俗称清凉桥丛林。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能海法师于此弘律传戒,又谓吉祥律院。吉祥寺位于中台南麓溪上,在繁峙县岩头乡富家庄吉祥沟。寺宇坐北向南,占地2600平方米。北有罗汉屏,南有说法台,东西两峰飞翼夹铺,上出瀑布流泉,奇花锦绣,碧草芬芳,游人至此,莫不礼谒。寺内原有山门、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和东西配殿、客堂、禅房、僧舍、经房、方丈院等建筑。

五台山简介(历史中记载的五台山)

​西台,为五台山的五座台顶之一,以“月坠峰巅,俨若悬镜”,亦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法雷寺,是西台顶的一座寺庙,创建于隋代。隋文帝诏令于台顶建寺,内供狮子文殊像。唐开成五年(840)时,“台顶中心有四间龙堂,置文殊像。于池东南有则天铁塔一,基圆形,无级,高五尺许,周二丈许”。明代,法聚和尚又予以重修,清咸丰年间,释源修等又建石窑洞数间。民国十二年(1923),寺院改建成一处四合院,南北二殿为石窑洞,东西配房为木构建筑。1947年,这些木构建筑全部被拆,仅存窑洞8间。1986年美籍华人寿治和尚投资重修了法雷寺及台顶舍利塔。后大殿和文殊塔为法雷寺现有建筑。后大殿面圆5间,为木构和钢筋水泥相合面成的混合型建筑;文殊塔与后大殿为同期建筑,内供狮子文殊像一尊。在法雷寺东北还矗立着一座白色石砌舍利塔。舍利塔塔底为束腰须弥座,上另置一束腰莲花宝座,承托着瓮形覆钵,钵上为方形石质刹座,上又为由十三级相轮刹身和宝盖、小型喇嘛塔组成的刹顶。此塔塔座高大,约为塔体通高之半,塔身细瘦,顶部修长。通观此塔,底部敦厚稳重,塔身俊秀美观,在风景秀丽、环境幽雅的西台顶可谓是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的一道风景。

五台山简介(历史中记载的五台山)

中台顶,亦名翠岩峰,海拔2895米,以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中台顶上的寺庙名叫演教寺。据《清凉山志》载,此寺创于隋代,唐代重修,明弘治年间(1488-1505)玉禅师再建。明正德七年(1512)春,梵僧杂而只坚奉命于中台顶建寺一区,明武宗赐额曰“演教”。民国年间.李相之先生的《游五台山记》曾对该寺建筑作过详细记述。演教寺现存文殊殿5间,坐北朝南,东西有配房。文殊殿为窑洞式建筑,殿内供奉儒童文殊菩萨像一尊,像容尊严大方。殿前原有石砌舍利塔一座,通高23米,共7层,塔身所刻佛像、人物不计其数,此塔传说为唐代蓝谷法师向梵僧索来若干粒舍利后,于此建塔存放。此塔于“文革”期间被毁。1985年,在圆照寺住持清海法师的主持下,义得以补修,但原貌已不复存在,而成了一座覆钵式砖塔。在演教寺西南有一文殊说法台,台中有一汉白玉讲台,四隅屹立着四座覆钵式石塔。传说这里是文殊讲道说法之处,故名。在说法台前还有一座祈光塔。《清凉山志》卷二曰:“成化间,秋崖法师同晋主祈光,遂愿,故建之。”此塔于1987年翻修和加固,如今焕然一新:祈光塔为一座覆钵式汉白玉石塔,是中台顶的一大灵迹。

五台山简介(历史中记载的五台山)

澡浴池在中北二台之间的岭上。古时,这里有一眼圣洁的水泉,喷琼进玉,神意洋沸。人们见了无不喜爱。传说来此朝拜的人们,还可在天光云影之际,或者看到飘飘欲来的天仙,或者看到杖锡而至的沙门,或者看到朵朵盛开的莲花。所以,人们以为这一清澈见底的玉液琼池是菩萨沐浴之所。因此,来此瞻礼灵池的人们,在盛夏酷暑之时,就拿香花。拭申投入池中,让菩萨沐浴净身。后来,在寺旁新建了一座布局严谨,雕梁栋的凭字琳宫,名之曰:“万圣澡浴池”。人清之后,乾隆皇帝曾至此喷礼灵迹,他曾献诗曰:“文味相好本无垢,安得灵泉盥掌曾。”反映了他不惟书本,求真求实的精神。现在,循泉依然。只是水位下降了许多,且用石头砌为水池了。现又新建大殿3间,单槽四阿源,内供“三大士”和释尊师徒3人,还有精雕细刻的文殊脚印石刻,供人瞻礼。

五台山简介(历史中记载的五台山)

北台顶,亦名叶斗峰,海拔3058米,是五台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华北地区的最高点,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北台顶的寺庙,名叫灵应寺。灵应寺创建于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门三间,门题悬挂“敕建大北台顶”巨型匾额。东西房各两间,内置石碑各3通,石碑记载了历代对灵应寺的兴建等情况。沿山门向北为“北极玄宫”,即灵应寺过殿。原殿内正面有韦驮善萨像,韦驮菩萨四周有坐佛8尊。民国年间李相之的游记中对灵应寺有这样的记述:两殿摆设,都很整齐。正殿5间,特别高大,所用木料,都很笃实。殿顶的瓦是黄绿色琉璃瓦,砌成棋盘形。门额巨匾上书“毗卢真境”,为康熙八年(1669)立。明代降庆年间(1567-1572)对灵应寺予以重修,1986年又重新修葺,正殿为3间石洞,内供无垢文殊菩萨。2001年,灵应寺再度扩建和维修。新建文殊殿5间(左右各配3间偏殿)、龙王殿3间及石牌坊一座,均为汉白玉石砌筑。大殿单檐歇山顶,门窗拱券,前置廊,门前左右各置石狮1尊,左右偏殿为悬山顶,廊间柱头饰以石制斗拱,整体设施简洁明快,稳重大方。龙王殿置于2米高的高台上,面阔三间,拱券式门洞,也是单檐歇山顶。殿前有汉白玉石雕护栏,护栏栏板浮雕各种花卉、草叶纹饰,极为精致。

五台山简介(历史中记载的五台山)

隐峰塔在龙王殿东,是北台顶一大灵迹,是为纪念唐代高僧隐峰禅师而建的。隐峰,俗姓邓,今福建邵武人,唐代著名高僧,经常冬居衡岳,夏处清凉,其圆寂后,后人将其火化,并取其舍利,在北台顶建塔藏之,故而塔名隐峰。现塔为汉白玉覆钵式塔,洁白俊秀,精工细作,质感较强,是僧俗临顶必至之处。

五台山简介(历史中记载的五台山)

东台顶亦名望海峰,海拔2796米。《清凉山志》载:“蒸云寝壑,爽气澄秋,东望明霞,若做若镜,即大海也。亦见沧瀛诸州,因以为名。这就是东台望海峰之名的由来望海寺,是东台顶上的寺庙。山西通志》记载:“隋开皇元年诏五顶胥建守,塑文珠像,岁度僧3人。”元代,望海寺重建,明代嘉靖年间又由秋月禅师予以重修,望海专正股文殊殿为石窑洞5间,殿内供奉石雕聪明文殊菩萨,它是五方文殊菩萨之一。东西配殿各为三间石窑洞,内供石雕文殊像。1998年,东台顶又新增铜铸聪明文殊像1尊,铜像通高2米,金碧辉煌,令人敬仰。近年,望海寺又在筹建莲花殿1座,不久望海寺将会以全新的寺容喜迎八方来客。

五台山简介(历史中记载的五台山)

笠子塔是东台一大圣迹,位于东台北麓500米处。《清凉山志》载:“宋宣和间,代牧赵康弼同慈化大师见异人入那罗延窟,留笠子,建塔藏之”,故名。该塔通身青石砌筑,高约5米。塔基平面呈方形,石质束腰须弥座承托着瓮形塔身,塔身上又置一圆形基台利座,其上又是十三级相轮刹身,此塔原来的华盖及塔刹已毁,只留下了刹杆,但从此塔现有的形制来看,应为一座覆钵式的喇嘛塔。另外,在望海寺东南,还有一座新建的高僧墓塔。此塔塔基平而呈方形,青砖砌筑。塔座为一四角束腰须弥座,座上有用五层青砖砌筑的方形平台,平台经叠涩内收而成,美观大方。平台之上即为坛形覆钵塔身,塔身下部有覆莲瓣装饰。墓塔正面设一方形小龛,龛内嵌筑石刻塔铭,上刻塔主法讳及题字。塔身的最上方置一方形刹基,其上又为仰莲剩座,承托着十三级利身和宝盖,宝珠等刺顶,该塔通身仓及式砖砌筑,高6米,也是一座覆钵式塔。

五台山简介(历史中记载的五台山)

那罗延窟位于东台顶东畔。洞深莫测,气象万千。风气凛然,盛夏有冰,吐纳云霞,灯光时出。明代高僧镇澄诗云:“石窟开岩畔,灵踪接上方。云霞常出没,神物自幽载冷积千年雪,虚明五夜光。东南观海岱,烟水思茫茫。”《华严经》云,其为密连金刚养处。密迹金刚,力大无比,欲求多力,请承供养;若能精诚祈祷,多获神力。因此,游人多至,赏景供养。

五台山简介(历史中记载的五台山)

东台台顶原建望海楼一座,高16米,3层5间,四面有露明柱16根。此楼是专为游客和善男信女们观日出而建筑的,后被毁。1985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望海寺本如住持于原址重建望海楼。此楼巍然壮丽,极为壮观。登上望海楼,极目远望,近可及河北阜平,远能望山东渤海,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登上东台顶,极目到海瀛。

五台山简介(历史中记载的五台山)

东台日出是五台山一大自然景观,历来吸引着无数的僧俗登山朝日,宋代丞相张商英在其诗中日:

迢迢云水陟峰峦,渐觉天低宇宙宽。

东北分明观大海,西南咫尺望长安。

四光化现珠千颗,旭日初升大一团。

风雨每从岩下起,那罗洞里有龙蟠。

每当旭日初升,霞光万道,静谧的望海寺完全沉浸在一片云山雾海之中,在浑厚的晨钟里,愈发显得庄严肃穆。

五台山简介(历史中记载的五台山)

因对五台山历史了解不多,此文整理依据网络资料及《五台山一百零八寺》,如有出错,还请谅解并指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Q邮箱:3628405936@qq.com 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