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纳的意思(纳的意思)

你要跟她离婚,她不耳你,看你啷个办。

川渝及很多地方称不理睬、不搭理,一般有两种说法:

第一,“张视(sí)”:我懒得张视你。或单独说“张”:你莫张他,他是那个火炮脾气,过哈就好了。

第二,耳或耳视。

四、耳

耳:<动>理睬。山西忻州(晋语):不待尧(愿意)耳他。

昆明、蒙自、川渝、湖北随州(西南官话):不耳;耳都不耳他。江苏江阴(吴语),湖南双峰(湘语),江西南昌(赣语):莫耳渠。

按:这个理睬义的“耳”,或以为当作“眲”:我懒得眲你!

《集韵·陌韵》:“眲,轻视也。”尼戹切/入麦娘/仍吏切。《集韵》昵格切。

(子华之门徒)顾见商丘开年老力弱,面目黎黑,衣冠不检,莫不眲之。(《列子·黄帝》)

“眲(ěr)”音当即“仍吏切”。但有个问题,“耳”或“耳视”是“轻视”的意思,且更多的是否定式,“不眲”,不轻视;“懒得眲你”,懒得轻视你,不成话,恰恰整反了。因此,这个“眲”字不妥。

五、耳视

“不耳视”与“不耳”同义,有很多种写法:

耳视:(动)理睬。今天他已耳视我了|哪个耳视你哟。(《四川方言词典》)

耳食:理睬:像这号忘恩负义的人,莫耳食他。【按】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昭人言耳食,犹俗语理睬之义,不耳食即不理睬也,俗师皆作此二字,其义未甚明晰。略谓以耳而食为事理之不可能,故不理睬也。(俗又作尔识,则以义造词也。)”重庆话“耳食”与昭通方言同。姜说或是。考《盐铁论·相刺》:“圣贤不能正不食谏诤之君。”王利器校注:“食就是受纳的意思。”王注是。此“食”也可训 “听”。“不食谏诤”谓不听谏诤。如此,“耳食”之“食”或即“受纳”、“听从”之义。“耳食”者,谓以耳受纳听从,也即理睬;“不耳食”则是不受纳不听从,也即不理睬。又,此词亦可记作“尔识”。即为“理识”的音变说法,参见“不耳食”。(《重庆方言词解》)

耳识:理睬。昆明、永胜(西南官话)。

耳使:理睬。云南思茅(西南官话):不耳使。

耳拾:理睬;搭理。新疆吐鲁番(中原官话)、新疆乌鲁木齐(蓝银官话):再嫑耳拾他。

蒋宗福先生《四川方言词源》“不尔 不尔识 不耳 不耳食”条云:

不理睬。明李实《蜀语》:“不与人分辨曰不理……亦曰不尔。”清唐训方《里语徴实》卷中下:“不与人分辨曰不理,不尔。”张慎仪《蜀方言》卷下:“不礼人曰不尔,曰不偢不睬。”民国二十四年《云阳县志》卷十四《礼俗下·方言上》:“不尔,不理也。”民国五年《简阳县志》卷二十二《礼俗篇·方言》:“不礼人曰不尔识,曰不偢不睬。”民国二十一年《万源县志》卷五《教育门·方言》:“不理人曰不尔识,曰不张识,曰不偢不睬。”“尔”或“耳”音借,活用为动词,表示听的意思。(《明清通俗小说语汇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93),“不尔”应写作“不耳”。宋高宗《七十二子赞·仲由》:“恶言不耳,仲尼赖焉。”“不耳”正谓不听或不入耳。《古本小说集成》明刊本《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八回:“众妖精说道:‘就是你要添,我也不耳你了。’”此正好与清Adam Grainger《西蜀方言》“不耳他”谓“don’t listen to him;don’t pay any attention to him”相印证。“不耳”又说“不耳食”。民国二十三年《重修清苑县志》卷四《人物下·文学》:“(陈僖)性清介寡交,素不耳食,非目睹不敢信。”民国二十四年《莱阳县志》卷三之二《礼俗·方言》:“不信闲言曰不耳食。”(中引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文)详其(按:姜先生)理据恐失之穿凿。据义选字,似应作“耳视”。耳,听也;视,看也。引申为理睬。“不耳视”犹不理睬。

纪国泰《<蜀方言>疏证补》:

“不尔”言不应答。“尔”应声之词,犹“然”犹“诺”。古诗《孔雀东南飞》:“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人有问而不应答之,即“不尔”。“不尔”犹“不理”。“不偢”即“不瞅”……蜀方言一般不说“不瞅不睬”

按:广安话说“不qiū不睬”,“qiū”正是“偢”的舌面音。

六、睨视

笔者认为,蔣先生“据义选字,似应作“耳视”。耳,听也;视,看也。引申为理睬”之“似应作耳视”,應該較為合理,但我認為“耳視”当作“睨视”。“睨”、“视”平列,“睨视”与“张视”构词法相同,为同义复词。

睨:《说文·目部》:“衺视也。从目,儿声。”

光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

“暫”,猝也,突然也。

《广雅·释诂一》:“睨,视也。”“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杜预注:“睨,视也。”(《左传哀公十三年》)

渐平逢车骑,向晚睨城邑。(唐王湾《奉使登终南山》)五计切。

“睨視”組合成詞:

虽其徒甚亲近者,亦皆睨视不平。(宋陈亮《甲辰答朱元晦书》)

侯生时时睨视公子,公子颜色愈和,略无倦怠。(《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四回)

高宗以额尔登额……拥劲旅缓行,置将军於度外,睨视其死而陷其军士也,比谋反大逆,置极典。(清俞正燮《癸巳类稿·缅甸东北两路地形考》)

她把自己架空在云端,用不屑的眼光睨视一切;她确信自己既无求于人,也不与人争什么。(茅盾《昙》三)

东北、北京、胶辽官话“理会、注意”义的“耳乎”,亦即“睨乎”。是“睨会”的变音。

只要你我不吵吵,社员群众谁耳乎?(东北。刘永峥《查账》)

他说什么我没耳乎。(北京)

有蓝的、灰的,绿的有没有我没耳会。(天津。冀鲁官话)

“睨”的族系词大致有:

眏:《集韵·映韵》:“(目英),视也。亦从央。”《集韵》于庆切。

(目元):《玉篇·目部》:“目视。”五远切。

“疑母”归入“影母”系。

(目晏):《方言》卷八:“(目晏),视也。东齐曰(目晏)。”《广雅·释诂一》:“视也。”乌涧切。

䀔:《集韵·震韵》:“视皃。”而振切。

(目幼):《集韵·筱韵》:“视皃。”伊鸟切。

也就是说,“耳”、“不耳”、“不耳视”,诸“耳”是“睨”的记音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Q邮箱:3628405936@qq.com 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