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的寓意(压岁钱的风俗和意义)

压岁钱的寓意(压岁钱的风俗和意义)

 

压岁钱,既是中国传统的年节习俗之一,也是无数孩子最盼的新年礼物之一。压岁钱起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每逢除夕,吃罢年夜饭,合家欢天喜地、连说带笑围炉守岁时,长辈们会选择适当时机,笑嘻嘻的给孩儿们派发压岁钱,籍此祝福晚辈平安度岁、健康成长。

旧时压岁钱,也叫压胜钱,最早出现于汉代。及至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彼时的春节,是立春之日,为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无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所谓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一层含义,是长辈给新生儿避邪去魔的护身符。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古代压岁钱,有特制钱与普通钱两种。特制压岁钱为仿制品,并非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其用材或铜或铁,形状或方或长,钱币正面多刻有“吉祥如意”、“福禄寿喜”、“长命百岁”、“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之类的文字;背面则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星斗等。压岁钱真正在全国范围流行,是在明清时期。清代诗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对压岁钱有这样的文字表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的。所以,一些地方把压岁钱称为“串钱”。到了民国,不少长辈用红纸包上100文铜钱给晚辈压岁,寓意“长命百岁”。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用连号的新钱做压岁钱,寓意连连好运,预祝连连高升。

压岁钱的由来,有两个传说。传说一,古时候有种小妖,名叫做“祟”,黑身白手,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作祟——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一下,吓得孩子大哭起来,之后就会发高烧、讲呓语,因此而得病。拖延数日后,虽烧退病去,可原本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疯疯癫癫的傻子。人们担心“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传说二,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每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孩子们大都心生恐惧,长辈们便以燃放爆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为之“压惊”。年复一年,久而久之,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便有了“压惊钱”。据史料记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与他“压惊金犀钱”。之后,“压惊钱”演化为“压岁钱”。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有生以来,第一次收到压岁钱,是哪一年,几岁的事,早已经记不清楚了。记忆犹新的是,在我的出生地,压岁钱既有“雅号”,也有“别称”。比如,1960年发行的面额一元纸币,颜色呈深红色,正面是一位英姿勃发、驾轻就熟的女拖拉机手,用它来当压岁钱时,称之为“红鸡公”;一角、两角、五角的纸币,颜色或绿或紫,泛称为“黑鸡母”。

在我家乡,包压岁钱,有点讲究。面额不论大小、张数不管多少,先把纸币折迭齐整之后,认认真真用红纸包好,红纸的宽度,略小于纸币,以便让钱从“红包”里露出一点头来。一次,不解其意的我,好奇地问母亲:“为什么不把钱包密来?”母亲不假思索的告诉我:“这样包压岁钱,寓意你们长大后,有出息、会出头!”因为红包若隐若现,里面是“红鸡公”,抑或是“黑鸡母”,不用打开,一看便知。因为家境贫寒,我能得到的压岁钱,寥寥无几,微不足道,但可以自由支配——用来买铅笔、本子、小人书之类。

压岁钱,是中国民间一种独特的年文化。压岁钱数额不论多少,孩子们都要磕头致谢。清人吴曼云在《压岁钱》一诗中写道:“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如今,人到老年,除夕之夜,当我和老伴给小外孙发压岁钱时,女儿、女婿也给我们各发一个大红包“压岁”,里面装着一群“红鸡公”——厚厚一迭百元面额人民币。我想,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传递的是绵绵爱心;晚辈给长辈压岁钱,体现的是暖暖孝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Q邮箱:3628405936@qq.com 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